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05~1945年)中国现代作曲家冼星海的作品。广东省番禺县人(今属广州市南沙区),生于澳门。
冼星海自幼丧父冼星海的作品,是贫苦渔家船工的子弟。幼年时随母黄氏去新加坡,由于家庭贫寒,其母每日辛劳,靠打零工维持生活来供冼星海入“养正”学校学习。冼星海自小有音乐天赋,并被入选该校的少年“童子军”乐队,且有机会接触乐器及师教训练。1918年少年的冼星海又随母回到广州,为了其音乐上的深造母亲又把他送进岭南大学预科正规学习音乐课程。1926年冼星海考入了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曾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先生及受益外籍教授小提琴家托诺夫。1928年冼星海又进入上海国立音乐院专修钢琴和小提琴演奏。虽学习优秀成绩突出,但因参加爱国学运被迫退学未能结业。1929年24岁的冼星海,远赴法国巴黎音乐学院继学音乐。他不忘家庭的清贫去勤工俭学,励志音乐报国而自立维生。在法期间冼星海白天上课求知,节假日、夜晚则在餐厅洗碗做堂工,在美发馆服务干杂活,以微薄的收入和辛勤的汗水来维持赴法“留学”的生活费用。
1935年冼星海载誉回国,在上海用音乐歌曲的创作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为当时的“左联”文艺出品的电影作曲,如进步影片《青年进行曲》冼星海的作品、《壮志凌云》等。
1938年11月,冼星海赴革命圣地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在“鲁艺”他负责该系的音乐理论、作曲、乐器指导及音乐指挥课授。
1939年冼星海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冼星海受组织委派赴苏联考察,实为展现延安军政生活及宣传抗日题材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后期制作与乐曲拟音。由于相继的苏德战争爆发和二战硝烟的延续,此片因故停滞。冼星海欲反境途经新疆回延安,却因当域军阀的反共政治阻挠,及因战争中的交通断绝而回国未果,人身羁于外境。1945年冼星海因长年饥寒失养积劳成疾,身患血癌。无医可治在莫斯科病逝,时年40岁。
冼星海所创作音乐极为丰富,有《青年进行曲》、《救国军歌》、《热血歌》、《黄河大合唱》、和管弦乐《民族交响曲》及歌剧《军民进行曲》等,他的创作对当时全国军民的抗日救国运动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冼星海是在战火中用音乐谱写中华民族之声魂的音乐家,更是群众喜爱歌曲传颂的创作者。
人民将永远缅怀自己的音乐家~冼星海!
谢邀!再会。
冼星海部门代表作品目录
冼星海在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数百首音乐作品和大量的音乐论文,主要作品有:交响乐《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作品。存世的作品近三百件,含四部大合唱、两部歌剧音乐、两部交响乐、四部交响组曲、两百余首歌曲、十余首器乐曲等。
先后发表有《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三十余首音乐论文。
《拓荒歌》《牺盟大合唱》 《小孤女》 《心头恨》《杨柳枝词》《夜半歌声》《赞美新中国》《在太行山上》《战时催眠曲》《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做棉衣》 、《热血》《青年进行曲》《怒吼吧黄河》《牧歌》《民族解放》《茫茫的西伯利亚》《路是我们开》《梁红玉》《九一八大合唱》《江南三月》《黄河之恋》《黄河》《妇女进行曲》《反攻》《到敌人后方去》《打倒汪精卫》《别情》《保卫黄河》《“三八”妇女节 》《“满洲”囚徒进行曲 》《保卫卢沟桥墩》《拉犁歌》《二月里来》《救国军歌》《莫提起》《赞美新中国》《谁来跟我玩》《游击军》《生产大合唱》《追悼歌》《顶硬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