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做任何事,都要看时机的,时机不对,那就是找死,
老话说的好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司马昭已经把“器”漏出来了,你说皇帝看不看的出来?
司马昭类似于曹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篡位的样子已经很难看了,就差最后一步了,但是很不幸,临篡位前挂了。
权臣篡位这个事情,一般都有他的步骤的,当然,如果是宗室亲王,步骤可以减少的,
一般步骤是,
一,位极人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加丞相、大将军衔。
二,加爵位,先公后王,
三,加殊礼,加九锡,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入朝不趋,
四,举行禅让大典。
建安十七年(212年),汉献帝准许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丞相萧何故事。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他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十月,汉献帝又赐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曹操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太子。
正元二年(255年)晋司马昭位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助朝政,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辞让不受。
甘露元年(256年)正月,司马昭加大都督职衔,允许“奏事不名”。六月,晋封为高都公,封地方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晋号为大都督,带剑穿履上殿。又辞让不受。八月十六日,加赐黄钺,增加封邑三县。
甘露三年(258年)五月,曹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置晋国,
甘露五年(景元元年,260年)四月,曹髦被迫再度下诏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再次推辞,没有接受。
同年,曹髦不甘心做傀儡,选择玉碎,司马昭弑君后,立曹奂为太子。
景元四年(263年),曹奂封司马昭为晋公,晋位为相国,加九锡。
如果再看刘裕、宇文泰、高欢、杨坚,其实都差不多的,有的两代三代人完成,有的一代人完成,之所以有区别,跟能力无关,而跟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
这是一个典故,故事主角司马昭为三国时期魏臣,其父司马懿是魏国大将,魏明帝曹睿死时,曾托司马懿与曹爽一起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曹爽与司马懿彼此排挤,二人经过激烈的权力争夺,司马懿铲除掉曹爽一党,魏国军政大权自此完全落入司马氏手中。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不久废除即将成年亲政的齐王曹芳,另立十三岁的曹髦为帝,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过多久,司马师就病死了,临死前将手中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满朝文武都是司马氏一党,年轻的曹髦知道即便自己只做个"傀儡"皇帝,也做不长久,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除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坐以待毙,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除掉他。"大臣们知道这样做无异飞蛾投火,自取灭亡,都劝他暂时忍耐。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形容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
喜欢的请关注头条号
有句话叫“语不惊人死不休”,曹操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给自己判了死刑,留下千古骂名;曹操的重孙曹髦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判了司马昭的死刑,让司马昭永世不得翻身。老曹家的人,说话那叫一个毒哦。
01
司马氏专权
正始十年(249年),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曹爽兄弟及其亲信皆随同前往。司马懿趁机发动了政变,铲除了曹爽势力集团,控制了曹魏政权。司马懿死后,司马氏兄弟更是牢牢地控制着曹魏的政权。
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对孙吴发动南征,司马昭统帅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一路伐吴,在东兴之战被打得大败。
司马昭询问该由谁负责,随军司马王仪说“责任在统帅。”司马昭大怒说:“司马想委罪于我吗?”于是下令斩杀王仪。司马昭因此次战败而被削去了官爵。
此事究竟谁来负责,我们无法评判,但由此看出司马昭的飞扬跋扈。
此后,姜维又侵扰陇右,魏帝曹芳只得任命司马昭为征西将军,驻军长安。姜维撤军,司马昭平定西北胡虏,再次被封为新城乡侯。
此时,曹魏并非是无将可用,但司马氏兄弟的势力已经左右了朝堂,无人敢出头与司马昭争功,曹芳不得已只能启用司马昭。
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除掉司马师,事机泄密,司马师杀死了参与者,逼迫郭太后废掉了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司马氏完全掌控了朝廷,但并没有完全掌控地方实权,也遇到了地方势力的抵制。正元二年(255年),毋丘俭、文钦等在淮南发兵勤王,司马师率大军东征,司马昭兼任中领军,留守洛阳。
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击司马师的军营,司马师惊吓过度,再加上眼疾发作,病情加重。急招司马昭来到许都军中,不久司马师病死,将大将军印绶交付司马昭。
这是一个难得的收回权力的机会,魏帝曹髦自然不肯放过,趁机命令司马昭镇守许都,令尚书傅嘏率领六军回京师。但曹髦的如意算盘并没有如愿以偿,司马昭采纳傅嘏及钟会的计谋,亲自率军回到京师。
曹髦看到司马昭亲自率领大军回到洛阳,知道已经无法改变这一局势,不得已只能让司马昭接替司马师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内外驻军、录尚书事,辅佐朝政,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坚辞不受。
至此,司马昭大权独揽,完全控制了朝廷。
02
司马昭之心
甘露元年(256年)正月,司马昭加大都督职衔,允许“奏事不名”。六月,晋封为高都公,封地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晋号大都督,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又辞让不受,八月加赐黄钺,增加封邑三县。
至此,大家都已经清楚,司马昭这是在仿效王莽、曹操等的套路,是在改朝换代的节奏。
甘露二年(257年),镇东将军诸葛诞杀掉扬州刺史乐綝,占据淮南起兵,以儿子诸葛靓为人质,请求吴国援助。司马昭上书请求曹髦御驾亲征,曹髦与郭太后一起率领大军东征,平定了叛乱。班师回朝,曹髦特意下诏将“丘头”改为“武丘”,以表彰司马昭的军功。
甘露三年(258年)五月,曹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置晋国,司马昭九次推辞,这件事才停止下来,又改为增加司马昭封邑一万户,食三县租税,儿子中没有爵位的皆封列侯。
甘露五年(景元元年,260年)四月,曹髦被迫再度下诏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再次推辞,没有接受。
这一切的一切,都仅仅是一个形式,一出戏。曹髦不愿意但不得已不得不下诏,一切都是司马昭的授意,但却屡屡推辞,拒不接受。
当初,都清楚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众人都力劝曹操称帝,但曹操拒不接受。
现在,曹魏政权已经就是个傀儡,司马昭上位仅仅是个时间问题,是个时机问题。大势已定,已经没有啥力量可以回天啦。
许多人认为,历史对于曹操不公平,却没有人认为历史对于司马昭是否公平?天下并非是铁定刘氏的天下,也并非铁定是曹家的天下。不说有德者有天下,起码是有实力者就可以有天下。
此时的曹髦,如果认账,就像汉献帝一样,主动禅位,求得一时平安也就罢啦。
而曹髦对于司马昭的专权跋扈非常不满,在甘露五年(260年),他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年已二十岁,继位已经六年的曹髦,都习惯还称作小皇帝。其实,这个年龄段,在历史上也不乏有杰出的帝王,曹髦也是一个热血帝王,立志重建曹魏政权的辉煌。
但是仅凭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真的是“理想很丰满”,可“现实更骨感”。
“衣带诏事件”不是曹髦他祖宗曹操厚道,献帝也就玩完啦;曹髦不清楚,他祖宗之所以留下献帝,还因为天下远没有平定,曹操势力还很弱小,献帝对他还有很大的作用,还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而此时的司马昭已经控制了整个曹魏,势力已经远在蜀汉、孙吴之上。曹髦对于司马昭而言,已经毫无作用。
之所以司马昭没有接受曹髦的屡屡封赏,是因为司马昭想得更为长远,想把这事做得更为圆满。大局已定,如果在平定蜀汉、孙吴之后再上位,对历史更好交代。
之所以曹髦会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事实上的确如此,都很清楚。
并非是司马昭多么嚣张,而是势在必行。
曹髦清楚但并不想接受这个现实,还想企图反盘,这过于天真。曹髦率领左右宫人进攻司马昭府邸,企图诛杀司马昭,用螳臂挡车来形容,也不足为过。作为帝王,采取这样的行动,无异于是小孩子过家家,精神可嘉,但的确愚蠢透顶,毫无可取之处。
实质而言,倒不如刘禅做一个安乐公,献帝做一个山阳公更值得推崇。
司马氏的历史罪过,并不是代曹魏而立,而是之后司马氏自己政权的混乱,致使中国进入了三百多年混乱时期。尽管晋朝带给华夏民族统一、稳定的局势过于短暂,但朝代更替是必然的历史规律,是任何人左右不了的。
就像汉末混乱,不能归咎于汉朝的创始者西汉刘邦、东汉刘秀一样,晋朝的腐败混乱,也不该完全归罪于司马昭之心。
正确的历史观,应该是谁做的事谁负责,不可让人代过,否则永远说不清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