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简介,又名天宝之乱,是我国唐朝中期所爆发的一场大动乱,同时也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禄山和史思明就是这场动乱的主要发起者。
安史之乱的起因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王朝一直处于上升期安史之乱简介。在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几代人的努力下,唐朝的国力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到了顶峰。
但是在盛世的外表下安史之乱简介,是内部矛盾的大量积累。
经济发展所催生出来的土地兼并,从根本上破坏了唐朝的均田制。使得大量原本拥有土地可以自给自足的农民,被迫成为流民,给当时看似稳定的社会局势埋下了隐患。
好大喜功的唐玄宗,积极的组织兵力对外扩张。这也导致之前沿袭的府兵制被肆意破坏。为了掌控更多的兵源,募兵制登上历史舞台,同时由于扩张速度太快,原本在中原地区所施行的郡县制并不能很好的适用在边疆地区,于是唐玄宗开创性的设立了“十节度”,给予边疆大将足够的经济与军事自由权,这又给看似歌舞升平的唐朝埋下了定时炸弹。
在经历了开元年间的盛世之后,唐玄宗逐渐的沉溺于奢靡当中,自身又极度的膨胀。对内,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阿谀奉承之人,对外,重用安禄山等心怀不轨的异族将领,同时又没有均衡的去对待内外两派势力,加剧了矛盾。最终,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秋(公元755年),拥兵自重已久的安禄山以“奉诏讨伐杨国忠以解国忧”为借口,在河北范阳起兵。至此,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的过程。在动乱初期,由于唐玄宗太过于信任安禄山,并不相信前线发来的战报,反而以为是朝中那些讨厌安禄山的大臣们在陷害他。这样一来,大大的延误战机,使得安禄山得以快速攻掠河北山东等地,局势一度十分紧张。
等到唐玄宗确信安禄山已反的时候,叛军已经达到潼关附近,这时候呢,唐玄宗又做了一件蠢事。他轻信监军太监的谗言,以“失律丧师”的罪名,把刚从关外驰援回来在潼关驻守的高仙芝与封常清处斩,强行让卧病在家的哥舒翰领兵出击。在这一连串的神操作下,唐军阵脚大乱,在出关与叛军的交战中大败,暂时的失去了抵抗能力。
在叛军攻取潼关之后,长安已经危在旦夕。唐玄宗慌忙带着杨贵妃等人逃往四川,途中士兵哗变,在马嵬坡处死了祸乱朝政的杨国忠和杨贵妃等人,太子趁乱北上前往灵武,寻求回纥等盟友的帮助,同时等待精锐边军的回援。
很快,在回援的精锐军队与回纥骑兵的支持下,刚刚即位的唐肃宗李亨组织反击。这时候叛军内部又出现了矛盾,安禄山之子安庆绪由于担心自己的地位不保,伙同安禄山的内侍一起谋害了安禄山,这样一来,叛军阵营内部分裂,史思明率部投降唐军,而安庆绪则被唐军围困在邺城。
公元758年,由于唐朝廷对史思明的不信任,试图除之而后快。但是消息意外的走漏,使得史思明再次反叛,在背后攻击围困邺城的唐军。是役,唐军数十万主力被史思明所击败,而安庆绪也被史思明诱杀,所部都被其吞并。在这之后,叛军声势浩大,史思明派长子史朝义驻守邺城,自己则返回根据地范阳休整。
公元761年,与唐军僵持数年的叛军内部又一次发生了政变。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逐渐离心离德,犹如一盘散沙。随着唐代宗的即位,任命仆固怀恩为统帅,把握住良机,在洛阳城外彻底打败史朝义。之后,溃逃至范阳的史朝义被手下部将所出卖,最终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自缢而死。
至此,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终结,而盛唐也由此走向衰弱。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害,叛军内部的不稳定加剧。
关于安禄山之死的主要原因,似乎是眼睛的疾病和恶性肿瘤引起他性情暴戾无常,加之围绕继承人的矛盾等几件事情交织在一起所致。虽然安禄山死了,但唐朝方面的状态依然没有什么改观,直到九月以后才终于集结了二十万大军发动进攻,成功地收复了长安。而此时距离长安失守已经过了十五个月。
收复长安以后的唐军乘胜进攻,第二个月就进入了洛阳城,从而给彻底平定叛乱带来了曙光。可是,这一势头并未能持续下去。
之前回鹘出兵助唐时,与唐朝之间曾有一个约定,即收复洛阳以后,回鹘士兵可以放开抢掠三天三夜。现在回鹘兵热衷于此事,不再向前推进。另一方面,这一期间从洛阳逃出去的安庆绪在黄河以北的邺城重整了部队。等唐军整顿好二十万大军追去的时候,已经到了一年之后即乾元元年(758)的九月。而这一时期在叛军方面,从范阳南下赶来救援的史思明已与安庆绪汇合。到次年(759)三月为止,双方在邺城一带展开了拉锯战,最终结果唐军失败。
唐军失利的原因一是由于部队都是临时征召而来二是因为尽管唐军以郭子仪为总帅,但却令出多门,缺乏统一指挥。
安阳(相州)之叛乱的平定与河北的局势战失败以后,唐军土崩瓦解。与安庆绪会师的史思明再次进入洛阳,与安禄山同样,史思明宣布登基成为大燕皇帝。
经过战火多次洗劫的洛阳,此时已经没有什么值得争夺的东西。鉴于上次长安失陷的教训,唐军强化了洛阳以西的陕州、潼关一线的防卫,以阻止史思明军队的西进。两年之后,上元二年(761)三月,与安禄山同样,史思明也被其子史朝义杀害,而且原因也是因为继承人问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