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娶自己血亲的行为在咱们看来跟乱伦没区别北魏皇帝,但是在少数民族里面却是比较普遍的,他们首先是可以过了自己心里那道坎。
鲜卑族连文字都没有北魏皇帝,可见是未开化民族,对儒家讲的“礼义廉耻”没有太多的概念。好比动物一样,交配是一种原始的冲动,不受道德约束。喜欢哪个,只要有本事,就可以得到哪个。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支配下,拓跋珪要娶自己的小姨就没什么稀奇的了。
这里面“娶小姨”其实在他们皇室内部是可以被接受的,唯一的障碍是拓跋珪同志当时还有个小姨夫北魏皇帝!我们知道的,无论是吐蕃也好,蒙古也好,女人都是继承制的。老子挂了,儿子顺便把各种小妈变成了自己的女人。现在正主还活着呢,你怎么继承?当然这种事对暴虐的拓跋珪同志也仅仅是个小问题,直接把姨夫杀了,然后顺理成章的继承了美丽的小姨。
我们以当时儒家的观念去衡量,或者以我们目前文明社会的观念去衡量,拓跋珪同志无疑是毁三观的,但在他所处的环境里去看,似乎挺正常的。
北魏是从孝文帝拓跋宏开始,大踏步的进行了汉化。整个国家自上而下进行了彻底的儒家改造,这和后来清朝为了维护统治提出的满汉一家是完全不同的。清朝那个基本就是随口说说,对汉人是极度警惕的;孝文帝这个太彻底了,哪个大臣不认真汉化,那基本就是找死,皇后不好好学汉语,直接就被皇帝废了。如果拓跋珪同志出生在孝文帝之后,估计是不敢娶小姨的,因为这时候已经有道德约了。如果真的很想娶,估计会采取一些比较复杂的骚操作,这么简单直接又粗暴的方式肯定不行。
拓跋珪,鲜卑族,史称道武帝。
原为代国国王拓跋什翼犍之孙,后国家为前秦所灭。公元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内乱,重兴代国,当年四月又自称魏王,定都在今天的山西大同东北的平城。398年,拓跋珪将国号正式定为魏。
北魏的建立,一直到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长达百余年的十六国分割局面。
据有关期刊文章分析,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晚年时期心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情绪失控,焦躁不安,喜怒无常,多疑暴虐,有时大臣们在他年前,突然想起不好的事情,就会突然屠杀大臣,横尸殿前。
不仅如此,他甚至“嘿”药,迷上了一种叫做“寒食散”的药物,这种药物类似于后世的兴奋剂。拓跋珪服药之后,情绪异常激动,不吃不睡。
为了长生不老,他又疯狂地迷上占卜炼丹,等到丹药炼好,自己也不吃,先给死囚犯吃,用他们来做实验,很多死囚就提前“安乐死”了。即便如此,拓跋珪也没有放弃,他一如既往地求仙访道,寻觅长生丹药。
有分析说,拓跋珪出现这种精神异常与其生平有关,早年时的拓跋珪一直生活在刀光剑影和勾心斗角中,处处充满着危险,父亲在一次部落格斗中重伤去世,母亲又与爷爷拓跋什翼犍结婚,这种少数民族婚姻在其族群并不算什么,后来母亲贺氏又生下了三个男孩。到了376年,代国被前秦击败,拓跋珪和母亲贺氏又被流放至外地,童年的经历导致其性情暴躁。
在拓跋珪建国之后,他效仿汉制,在文化,治国等方面开始逐渐向中原靠拢,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反对,他又开始抓住机会铲除异己,扫清了障碍。
到了后期,他几乎人性扭曲,在后宫开始杀掉他所猜忌的人,包括太子母亲,囚禁贺夫人,导致太子拓跋嗣失踪。后来被拓跋绍所杀,是年39岁。
拓拔宏是献文帝拓拔弘的长子,他这个父亲做皇帝时比较佛系,老是想着出家做和尚。就算是国家大事,也是随心所欲,想立谁就立谁的。
也是因为拓拔弘如此漂浮不定的做法,所以他继位几年后,就把皇位禅让给了长子拓拔宏。不过拓拔弘最后也没全了他出家的心愿,而是窝窝囊囊地被老婆伙同情人老王给毒死了。拓拔宏继位时才五岁,由冯太后辅政。
拓拔宏继位,使北魏成为南北朝最强大的国家北魏建国之初,因为一直难以脱离野蛮的掠夺习惯,朝廷各部官员是没有俸禄的,唯一工资来源就是抢。不管是抢百姓还是抢南朝的,反正谁抢到就是谁的。从太武帝时期开始,北魏朝廷就在肃贪,可越肃越贪,国内矛盾也越发激烈。
拓拔宏上台后,终于开始实行俸禄制,称为“班禄”,与“班禄”一并实行的,还有极为苛刻的贪污处理。拓拔宏的规定就一条:贪污绢一匹以上的人,处死刑。此令一下,从当年三月到六月,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因犯贪污而被处死的官员就多达四十人,其中还包括拓拔宏的舅公——皇亲国戚李洪。一时之间,北魏众人不敢再剥削、抢夺百姓,而是守着那点朝廷发下来的粮饷,好好过日子,北魏的吏治也有了好转。
吏治好了,就该着手于民众生活了。西晋末年以来,土地兼并严重,富者有其田、粮、财,却只要交很少的税,穷者无其田,入不敷出之余还得负担劳役。不过严重影响国家团结,还影响到了国家税收。
在冯太后的支持下,拓拔宏开始和豪强贵族抢土地和人民,在全国实行均田制。规定十五岁以上男女,由政府给予土地耕种,男子四十亩,女子二十亩,到了不能耕种或不想耕种的时候,再把土地还给政府。除了耕地之外,还有桑田、麻田(可种桑、麻)等土地提供,而且这两种田是不用交还的,可以当成家产一代传一代。这样就吸收了大批的流民,开垦了大批的荒地,国家税收多了,对农业生产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改制完百官和百姓后,拓拔宏就开始着手改革皇族了有感于北方和中原教化不同,少数民族一直都被中原汉人看为异端蛮夷,从北魏建国平城开始,中原的富庶就吸引着北魏历代皇帝。从道武帝到明元帝,都有着迁都洛阳的打算,可当时北魏北方面临着柔然的威胁,所以迁都事宜一直摆不上日程。
到了拓拔宏时期,北魏已经统一了北方,柔然、大夏等威胁已经减轻,于是迁都一事又开始受到了拓拔宏的重视了。在宗亲大臣拓拔澄的帮助下,拓拔宏以南下灭南朝的理由,率兵三十万南下,走到洛阳就停了下来,并开始修建洛阳,派人去通知平城的王公贵族:现在皇帝和军队就在洛阳住下来了,反对也没用,不想死的就搬家来洛阳。
在软磨硬泡下,拓拔宏终于成功迁都洛阳,再进一步改革,汉化鲜卑族。拓拔宏下令:禁止鲜卑族穿胡服,一律穿汉服,不准说鲜卑语,改用汉语,鲜卑姓全部改成汉姓。由我做起,拓拔氏从今天起改为元姓,拔拔氏改为长孙氏,达奚氏改为奚氏,乙栴氏改为叔孙氏,独孤氏改为刘氏等等。
在改制易服之后,北魏正式入主中原,得到了中原的认可,国力急速增长,隐隐有了一统天下的能力。元宏多次南下,企图一举吞并江南,可每次都铩羽而归,不是后方高车族不听话,就是内部有混乱。而且元宏从小因为身体就不好(被冯太后关小黑屋,冬天只穿着一件单衣),长期的奔波使得他身体情况越来越严重。
在最后一次征伐南齐时,病逝于谷塘原宫,临死前让次子元恪继位,安排辅政大臣,并遗令诛杀淫乱后宫的冯皇后,交给了太子一个相对安稳的北魏朝廷。一代雄主就此湮没,元宏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