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左宗棠,我对他的最大评价就是英勇,他一生征战四方,为清朝平定各地的叛乱刘铭传。在近代史中,有一场著名的陕甘回乱,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无暇顾及地方,这就给地方起义营造了机会,1866年,张宗禹等人率领捻军进入陕西,与当地的回民起义军联合,这便是历史上的陕甘回乱。
清政府为了镇压造反刘铭传,便安排着大臣去镇压,可是当时李鸿章已经声明不会去,他的手下刘铭传也借着身体抱恙委婉拒绝,在此情况下,清朝无法派大臣前去镇压。而左宗棠看到这样的情况,就说:“吾移督关陇,有代为忧者,有快心者,有料其必了此事者,有怪其迟久无功者,吾概不以介意。天下事总要人干,国家不可无陕甘,陕甘不可无总督。一介书生,数年任兼圻,岂可避难就易哉!”从这段话中,可见左宗棠是忧国忧民的人,他甘愿为了国家利益献出自己。正是左宗棠内心对于国家事业的在乎,也想借此建功立业,他便请求前往陕甘,为了未尽的事业奋斗。
左宗棠到了陕西以后刘铭传,便制定平定政策,即“先捻后回,先秦后陇”。捻军在黄河以西,陕西地区的称为“西捻”,在黄河以东,直隶地区的称为“东捻”。在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合剿之下,1868年6月,东西捻军被左、李二人全歼。后左宗棠前往甘肃,镇压回民叛乱,左宗棠对于回民采取铁血镇压政策,即一个不留。在左宗棠长期的努力下,持续十几年的回民之乱得以解决。
左宗棠建楚军,平太平天国,平西北回乱,灭阿古柏,逼退沙俄,收复新疆,战功赫赫。
石达开,年少时率众加入太平军,二十岁被封为翼王,率军北上,势如破竹,逼的曾国藩两次欲自杀。但是天津事变后,石达开率众出走,各地太平军纷纷跟随,竟达十数万人,却屡战屡败,有如丧家之犬,东逃西窜,最后兵败大渡河,被凌迟处死。
曾国藩本为文官,守孝期间,朝廷命其组织团练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拿起戚继光的《练兵实录》与《绩效新书》,现学现卖,组建湘军。购买洋枪洋炮,推行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并最终消灭太平天国。后来,曾国藩围剿捻军不力,清廷派李鸿章接替他剿灭了捻军。
李鸿章,以部分湘军为基础,组建淮军,配合湘军剿灭太平天国,后来又接替曾国藩剿灭了捻军。甲午战争中,淮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淮军陆军遭到重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刘铭传,淮军将领,为剿灭太平天国与捻军,立下汗马功劳。后来镇守台湾,击退法国舰队,击毙舰队司令孤拨。
杨秀清,太平天国高层唯一的战略大师,太平天国能够发展壮大并能攻占南京,都是杨秀清的功劳。天京事变中,杨秀清被杀,洪秀全掌权,从此太平天国再也不能攻城略地,江河日下,直至灭亡。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最优秀的将领,其镇守苏州,最终被李鸿章打败。
综上,论军事能力,杨秀清第一,左宗棠第二,李鸿章第三,曾国藩第四,刘铭传第五,李秀成第六,石达开第七。
他的贡献如书中或百度皆有详载,但我仅就我所知叙事。他是安徽人,属皖系军头〈高官,但不得志〉,他对台的贡献可不得了,当时他来到宝岛时,已经是有许多沿海移民,所以他为了振兴实业,斗胆将铁路移至淡水至台北,其主要是运兵,其他才是货运,运民生等,又为了军事,开采金矿,煤矿,探勘油气,以兵养农,以兵开水利建设,加强人才培育,所以在北部海运人才备出,在澎湖也训练军备及海事人员,兴学,造就不少军事,人文大文学家,以北部为多,中部亦有不少文学及财经学家,所以铭传大学皆培养经贸人才为主,实至名归矣。
甲午战争期间,淮军宿将刘铭传未能出山领兵上阵的最主要原因其实只有一桩,就是此时刘铭传已经是英雄迟暮,重病缠身,他的健康状况已经不允许他再亲历军伍了。
下面对此问题略作阐释。
(淮军将领刘铭传)
刘铭传其人
刘铭传,字省三,1836年9月7日出生于安徽合肥西乡一户农家,兄弟六人,以刘铭传最小。太平天国战争发生后,乡间不靖,村落纷纷自办民团,修筑圩堡自保、互相攻讨,刘铭传当时也在乡间办理民团。1859年,刘铭传组织的几百人的民团接受“招抚”,跟随清军攻打太平军。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回安徽原籍招募团练、组建淮军时,刘铭传所部编入淮军,根据刘铭传名字中的“铭”字,称为铭字营,后来又称铭军,是淮军中历史最早的13营之一。
之后,铭军随李鸿章赴援上海,在江南、浙江地区和太平军作战,屡建军功,刘铭传从千总逐渐升迁到总兵,成为淮军中独当一面的大将,其指挥的铭字营也从最初的1个营,扩充到12个营(步队10营,水师2营),是淮军中兵力雄厚的大山头。
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铭军北上剿捻,增募至20余营规模,分左、右、中三军,刘铭传因军功受封一等男爵位。1870年,刘铭传率铭军赴陕甘,平定回乱,因检举陕甘总督左宗棠的诸多不当行为,被左宗棠获知,二人发生严重矛盾,刘铭传遂称病回安徽原籍。
1884年中法战争时,刘铭传被起用,赴台湾总统军务,后被派任为福建台湾巡抚,成为淮军将领中为数不多的几位官至封疆的大人物。因为早年的军功,以及中法战争时代保台的声誉,获得了知兵的名声。
甲午年催促刘铭传上阵的情况
1891年,刘铭传因有旧疾,加上在巡抚福建台湾期间积劳过甚,请假回籍休养。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刘铭传正处于抱病在籍休养的状态。
有关准备起用刘铭传上阵的决策,最早发生于1894年的7月,随着日本在朝鲜日益咄咄逼人,和谈的可能性日渐渺茫,清政府督促北洋大臣李鸿章开始准备作战。1894年7月15日,北洋大臣李鸿章向刘铭传发起电报,告知有意奏请委任刘铭传为会办北洋军务大臣、督办朝鲜军务,协助处理可能即将发生的中日战争事件,事实上是有意奏请以刘铭传直接督率指挥前敌各军。
对于李鸿章的提议,以及随后清政府的上谕,刘铭传均以疾病在身难以成行而回绝。
此后到了1894年的10月,甲午战争战局已经显现出颓状,清军陆军兵败平壤、海军兵败大东沟,而且有风闻日军即将登陆渤海湾内。10月4日,清廷在对于统兵大将人选一筹莫展之际,再度想起刘铭传,上谕要求李鸿章催促刘铭传赴京:
然而至此,刘铭传仍然以病未能应召。
对于当时刘铭传的情况和其性情,刘铭传的儿子曾有十分生动的描述:
二十年,日本失和,府君忧愤时事,恒中夜起立,眦裂泣下,恨不置身行间,效古人马革裹尸之义,以旧病固结,不能奉诏视师,忧思郁结,病益增剧。
最终,刘铭传未能出现到甲午战争的战场上,而是因病于1896年1月12日在家中去世。
甲午没有奇迹
甲午战争当时,乃至现代很多国人,对于刘铭传未能出现到甲午战争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深感痛惜遗憾,其本质的想法是,认为刘铭传如果出师,必能创造奇迹,扭转当时兵败如山倒的败局。
但是只要客观、冷静的思考,这种想法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事实上就算刘铭传上阵,也不可能改变什么。
首先。刘铭传的军功,主要产生于太平天国战争、捻军战争中,这种战争里敌手的武装程度不高,远不能和甲午战场上近代化了的日本军队相提并论。刘铭传是否有知识、能力应付一场近代化的战争,是非常值得怀疑的事情。
又有人以中法战争中的保台为例,事实上中法战争期间与刘铭传直接相关的战事,是法军进犯基隆之战,刘铭传既不是直接指挥者,也并未发生激烈程度能和甲午陆战相比的战事。
其次。从1871年回籍后,刘铭传与其成功立业的老部队——铭军就失去了直接统辖关系,到了甲午战争时,刘铭传麾下更是无一兵一卒。而刘铭传昔年的老部队——铭军,在甲午战争战场上的表现也并不出色,其中兵力最多的一支是驻防大连湾的北方铭军,于1894年9月16日海运至大东沟,后来参加了鸭绿江防线作战,结果在面对日军进攻时溃不成军。
所以,甲午之败,原因并不是出在一二个指挥官身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