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出过很多名人王稼祥简历,涵盖了四川所有地市,这里分享3位,以出生年月排序。
贺诚(1901—1992),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人王稼祥简历。1925年入党,开国中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军委总军医处处长,总军医处处长兼任第一所军医学校校长,总卫生部部长。参加过长征,1936年毛泽东派他护送王稼祥去苏联治病,抗战胜利后回到祖国。
解放战争时期王稼祥简历,曾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卫生部部长兼政委。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军委卫生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等职。
1958年7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2年11月8日在北京逝世。
王明坤(1911—1988),四川省巴中市人。1933年入党,开国少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曾任红军四方面军12师36团3营3连文书、营部文书,红9军75团测绘员,红9军司令部股长,援西军司令部参谋等职。参加过川陕苏区反“围剿”作战和长征。
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129师司令部侦察参谋、股长,晋冀豫边区游击纵队司令部侦察科长,冀南军区第9旅26团参谋长,第1军分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6旅参谋长,冀南军区第8军分区参谋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29旅参谋长,桐柏军区汉南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北省军区襄樊军分区司令员,南京军事学院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志愿军参谋学校校长后兼政委,1军副军长兼参谋长,21军副军长,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9月9日去世。
邓仕俊(1918—1993),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人。1936年入党,开国少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四川通江县独立营排长,红四方面军第4军12师师部书记,红四方面军总部作战参谋,129师司令部作战参谋等职。参加过宣达战役、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战役、万源保卫战、陕南战役和长征。
抗战时期,曾任抗大区队长,八路军129师司令部作战参谋,作战股股长,作战科科长,参谋队队长兼政委,太岳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任参谋长,太岳军区参谋长,23旅副旅长等职。参加过百团大战、晋察冀1941年秋季反扫荡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太岳军区参谋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23旅副旅长,华北野战军第1兵团第8纵队24旅旅长,第18兵团60军180师师长,60军参谋长等职。参加过临汾战役、扶眉战役和成都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川西军区绵阳军分区司令员,解放军第60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志愿军第60军副军长兼参谋长,60军副军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10月28日在南京逝世。
个人认为,中国历史上作为国家派遣的外交家应该是汉朝的张骞。
张骞出使西域,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知道,在汉代之前,我们的国家相对封闭,西域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不过在西汉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对于西域的情况逐渐了解起来,但是十分狭隘。之后,终于有一件事使得中原和西域沟通起来,这件事就是张骞出使西域。
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是汉中人,陈寿说是“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建元年中为郎。此时正是汉武帝时期,国家强盛,但仍然受到北方强大的匈奴的威胁。为了摆脱匈奴的威胁,汉武帝想派使者去联络西域各国,特别是与匈奴有矛盾的大月氏(今苏联乌兹别克、塔吉克),共伐匈奴。为此,汉武帝“乃募能使者”。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张骞出使西域,随行的人除堂邑父外,共有100多人。张骞出使西域,由于带有重大的政治目的,自然会受到匈奴的阻挠,会有各种艰险。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今甘肃临洮南)途径匈奴时,被匈奴抓获,扣留。扣压不是几天、几月,而是10年。匈奴人给他娶妻生子,想以此拴住张骞,老死匈奴。然而张骞“持汉切不失,”念念不忘身负的使命。在被扣押期间,他采取韬晦之计,使匈奴人放松警惕,放宽对他的监禁。这一计果然有效,张骞抓住一个机会和少数随从逃跑,“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国王早就想跟富饶的西汉交往,听说张骞来了,很高兴,问他:“你要到哪里去?”
张骞答:“我要出使月氏,没想到中途匈奴人阻道。现在我逃出来了,希望国王派人送我去月氏。如果你这样做了,我回汉朝后告诉汉王,汉王定会用很多财物感谢你。”大宛国王满口答应,派人把张骞护送到康居,由康居转送大月氏,到大月氏以后,发现情况有变化。老国王被匈奴人杀害,立太子为王,征服了大夏。新国王认为,大月氏土地肥美,人民安居乐业,而且离汉朝太远,没有必要定要报复匈奴。
张骞没辙,又从大月氏回大夏。远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张骞取道昆仑山北麓,青海柴达木盆地的羌族居住区回国。由于羌族被匈奴控制,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趁匈奴内乱逃回长安,历尽千辛万苦,前后用了十三年时间。出发时带着随从一百人,返回时,只剩甘父一人同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为了表彰张骞的功绩,汉武帝封他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出使西域,经历了许多国家,知道了西域的许多情况。他第一次以汉朝使者的身份,与西域的一些国家交往,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历史上称他的这次出使是“凿空(孔)”,意思是张骞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汉武帝要求的政治目的,但是通过他的旅行观察,却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张骞把这些地理知识写成报告上奏汉武帝,后来司马迁即据此写成了(大宛列传),得以保存至今。张骞出使西域,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由于张骞出使西域与匈奴作战有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候。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张骞又向汉武帝报告:“大臣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悦:‘安得此?’大夏国人悦:‘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士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温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元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