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相当于现在各国家部委的部长尚书令。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吏部尚书负责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弹劾等职务,也就是说全国所有官员都要经过吏部尚书之手才能真正算是任职,所以吏部尚书经常被认为是六部尚书之首,位高权重,从职务看,相当于今天的中央人事部长、组织部长。户部尚书负责全国的财政工作,包括国家税收、皇室开支、军费开支、地方赈灾等所有与钱有关的工作,户部专门设有一个金库银库,户部尚书就专门管这些钱的,可以说是六部尚书中最“肥缺”的一个,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长,商务部部长,国土资源部部长,税务总局。礼部尚书负责全国的礼仪、祭祀、外交、教育等工作,还有主要的选官办法科举考试,也是由礼部尚书负责,很多人以为科举考试由吏部尚书负责,这是错误的,因为科举考试虽然是选官,但属于教育范畴,所以是礼部尚书负责,礼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文化部长、外交部长、教育部长。兵部尚书负责全国的军事、安全等工作,掌管全国的正规军,实实在在的掌握兵权的官职,很显然是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军委主席。刑部尚书负责全国的司法、法律、刑罚、诉讼等工作,全国大大小小的案件,全部都要经过刑部尚书的审查和批复,很显然是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最高检,司法部。工部尚书负责全国农业、水利、交通、工业、商业等的工作,跟百姓相关的工作都由工部尚书负责,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长、交通部长等一系列职务。
尚书在战国时被称为掌书尚书令,齐、秦也都有这类设置。秦朝建立以后,尚书归属于少府,属于 低级官员,负责在殿中发布文书。秦及汉初时,尚书与尚冠、尚食、尚浴、尚衣、尚席,称“六尚”。
汉武帝时,因尚书归属近臣,所以地位逐渐升高尚书令。尚书和御史、史书令史等都是由太史亲自选 拔。
尚书在汉宣帝时期权势就已经很高。《汉书》里曾记载,担任卫司马的盖宽饶向尚书投诉
卫尉不合理差遣,尚书责成卫尉废除弊端。卫尉是二千石,仅次于三公的品秩,所以说尚书在当 时已经是相当有实权的职务了。《汉官仪》记载:“尚书四员,武帝置,成帝加一为五。
有常侍曹
尚书,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户曹尚书,主人庶上书事。主客尚书,主 外国四夷事。成帝加三公尚书,主断狱事。”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秩六百石,分掌三公曹、户
曹、二千石曹、常侍曹、主客曹,职权逐渐加重。东汉时,尚书归属尚书台,各曹尚书地位更见其 重要,其主客尚书令成为总揽事权的贵官。
当时尚书分掌管各曹,官名只称尚书,并不冠以某曹
名义。汉灵帝任梁鹄为选部尚书,又开始用曹名。魏有五曹,晋增为六曹。后尚书台改名尚书 省,曹改称都。隋、唐时,六部尚书是正三品,到了明代则是正二品。清末增设外务或邮传等部,
主官也称尚书。宣统三年(1911年),改称尚书为大臣。
三省六部制建立以后,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门下省长官称门下侍 中。然而读过唐史的人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整个唐朝担任过尚书令的人寥寥无几。原
来唐太宗在即位前曾经担任过尚书令,他做了皇帝之后,就把这一官职撤销了,因为皇帝做过的 官,别人再去做就不合适了。
尚书令取消后,尚书省由原来尚书令的副手左、右仆射来掌管。
鼸44。九门提督的权力有多大?棚
“九门提督”是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正式官衔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主要负责 北京内城的正阳门、崇文门、德胜门、安定门、宣武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共9座城
门。
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负责巡夜、救火、禁令、编查保甲、缉捕、断狱等职责,实际上为清朝皇室 禁军的统领,品秩为“从一品”。提督作为一种职官,最早设置于明代,但当时并未固定职官名
称,不设员额,也不常置。
明嘉靖间,京营有提督总兵官,后改为总督京营戎政。
隆庆年初,仍以总督为提督,后增至六提督,遂改称总督戎政。各省巡抚和镇守总兵官常加提督军务、提督等衔。明提督也非正式
官名。清代大体上每省设置提督军务总兵官一员,福建设两员,水师、陆路各一名。晚清加江 北、长江水师二提督,简称提督,为一省绿营兵的最高长官,秩从一品,但仍受总督或巡抚管辖。
所属有镇、黄、协、汛各级,其直辖部队称为提标。清学政以提督某省为全衔,此提督与明代大致 相同,都不是正式官名,负责统辖一省水路或陆路官兵。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