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军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1912年。当时,袁世凯决定编练新的军队,命名为备补军,分前后左中右五路,任命他的亲信陆建章为左路统领。左路备补军又分前后左中右五营,陆建章起用他的内侄女婿鹿钟麟、因参加滦州起义而被解职、此时正赋闲在家的冯玉祥任前营营长。冯玉祥上任之后,立刻到河北景县招了一营兵,佟麟阁、曹福林等都是这次招来的,这个营就是后来那支庞大西北军的最初班底。 第二年,左路备补军扩编,冯玉祥升为团长,下辖三个营。冯再次出外,到河南郾城、周口一带招了一个团的兵,梁冠英、吉鸿昌等都是这次招来的。 由于朝中有人好做官,没多久,冯玉祥又升为警卫军(左路备补军改称)一师左一旅旅长,下辖两团七营。不久,又改称七师14旅旅长。1914年,14旅改为16混成旅,辖十营。由于该混成旅受中央直辖,属于独立作战单位,冯玉祥从此够上了小军阀级别。大西北军的框架到此基本形成。 袁世凯死后,陆建章逐渐失势,冯玉祥又不善于溜须拍马、行贿送礼,冯部的发展出现长达七年的停滞。直至1921年,由于其连襟、陕督阎相文(字焕章)再三推荐,曹吴才允许16混成旅扩编为11师,下辖两旅六团,冯任师长,张之江、李鸣钟分任旅长,宋哲元、刘郁芬、张维玺、孙良诚任步兵团长,鹿钟麟任炮兵团长,张树声任骑兵团长。不久,冯又先后兼任陕西督军、河南督军,部队得到进一步发展。 1922年,冯玉祥被调任陆军检阅使,使署下辖一个师(11师)加三个混成旅,冯仍兼11师长,鹿钟麟、刘郁芬分任旅长。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任混成旅长。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冯又扩编三个补充旅,孙良诚、张维玺、蒋鸿遇分任旅长。 1924年,冯玉祥联合胡景翼、孙岳发动北京政变,组建国民军,冯任国民军司令兼一军长,胡景翼任二军长、孙岳任三军长。胡为老同盟会员,其部队多为原于右任的靖国军,曾在陈树藩麾下攻打过袁系陆建章,将其逐出陕西。后改投吴佩孚,再投冯玉祥,冯督陕时将胡部改编为陕军第一师。孙岳也是老同盟会员,参加过滦州起义和南方政府北伐,后加入直系,曾任曹锟卫队旅长,后改为15混成旅。奉系郭松龄兵败后,残部由魏益三率领加入国民军,为第四军;又有方振武部脱离张宗昌,加入国民军,为第五军。其中,一军实力最强,有六个师加二混成旅、二炮兵旅。师长分别是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鹿钟麟、刘郁芬和郑金声(原绥远部队),石敬亭、石友三分任混成旅长。部队达到15万人。 1926年,冯玉祥突然宣布下野、赴苏考察,部队交由张之江代管。冯在苏期间,奉、吴以及直鲁联军对国民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击。由于二、三军部队平素缺乏训练,政变后又扩军、收编太滥,部队不堪一击,很快就被奉吴打散。二军长岳维峻(胡景翼病故后接任)被阎锡山俘获到山西,四军魏益三叛变投吴,只剩下二军李虎臣、邓宝珊,三军杨虎城、庞炳勋,五军方振武在苦苦支撑。一军也被打得元气大伤,韩复榘、石友三叛变,15万人只剩下三万。见形势不好,冯玉祥赶紧从苏联赶回,于26年9月在绥远举行五原誓师,重组国民联军,接受国民党领导。由于北有苏联支持、南有广东政府声援,内有共产党的政治工作,加上冯玉祥的个人威信,西北军迅速恢复元气并扩大。三军因孙岳患病赴沪治疗,改由徐永昌率领;原四军副司令弓富魁率部改称六军。1927年,国民联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下辖九个方面军,参加北伐。这段时间是西北军最鼎盛辉煌的时期。 北伐成功后,由于裁军问题,冯玉祥与蒋介石产生了矛盾,于是于1929年起兵反蒋,但因冯被阎锡山软禁,宋哲元等指挥部队,加之韩复榘石友三叛变投蒋,很快就被蒋介石打败。1930年,冯玉祥再度与阎锡山、李宗仁联合起兵反蒋,发起中原大战,但在蒋的纵横捭阖、分化瓦解之下,再次失败。这次,西北军被彻底打垮了,一个纵横驰骋20年的军事团体从此分崩离析、不复存在。西北军余部被缩编为宋哲元的29军和孙连仲的26路军,以及韩复榘、石友三投蒋部队。淮海战役时的八兵团(刘汝明部)和第三绥靖区(冯治安部)算是西北军的最后一点余脉吧。
太妃与皇妃是不同的,皇妃是现任皇帝的妃子,而皇太妃则是上任已逝君王的妃子们鹿钟麟。
在清末,由于后面几个皇帝都比较年轻就去世了,比如同治鹿钟麟、光绪。所以太妃有不少,一共有四位之多。1912年,溥仪退位,由于与袁世凯协商好了,只要退位,就有足够的经济补助,所以清朝没了,皇室们还是住在皇宫里,日常生活也仍旧和往常一样,惬意的同时又不乏枯燥。
直到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宫,他的那些皇妃们年纪不大,自然她们依旧可以靠着脸蛋吃饭,找一个好的归宿自然也不难。只不过老太妃们年老色衰,若离开皇宫,在大多数人看来她们生存可能会是一个大问题。
当时的四位太妃当中,由于庄和皇贵妃与端康皇贵妃分别于1921年和1924年病逝,所以在溥仪被赶走的时候,只留下了两位太妃,即同治帝的两位,一位是敬懿皇贵妃,简称瑜妃;还有一位是荣惠皇贵妃,简称瑨妃。
而我们从这两位太妃的经历当中,也可以大致看出晚清太妃的一个大体生存状况。
首先我们来看看同治帝的遗孀敬懿皇贵妃,赫舍里氏。她出生起点比较高,祖父曾担任陕甘总督这样的要职,所以本身还是有一些权势的。
她与同治的联姻一定程度上也算是政治联姻,当然不可否认她的姿色在诸多妃子中也是最佳的,要不不会有“瑜”这个封号,毕竟“瑜”在满文中有“鲜亮”的意思。
不过虽然她比较得慈禧的厚爱,但同治皇帝却对她不感冒,宁愿在外面寻花问柳,也不愿
碰她,所以在同治在位的时期,瑜妃也并不得宠。
同治病逝的时候,年仅19岁的瑜妃成为了寡妇。虽然地位与待遇都有所提升了,但在漫长的守寡岁月中,瑜妃在后宫仍旧过着极其寂寞的生活,唯一的娱乐活动可能就是礼佛,或者是摆弄一下书画来打发时间。
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慈禧西逃带走了光绪还有数名妃子,但大多数并没有带走,包括瑜妃,不过好在八国联军也没想着和清政府彻底撕破脸,所以对这些后宫妃子还是没造成多大伤害。在溥仪退位之后,由于整个皇室都有保障,所以瑜妃日子也仍旧和往常一样,得到了其该有的尊重与体面。
后来虽说溥仪被赶,但北京还是有不少有声望和势力的满清遗老的,他们对溥仪还是极其尊重的,包括一些北洋军阀,比如张作霖、段祺瑞等也没有太过于绝情。而瑜妃身为太妃,也自然是不会太差,有满清遗老和军阀们的暗中支持,加上自己从后宫中多年以来积累的财富,日子也还是美滋滋的。
其实我们从她的葬礼当中也可以窥见一二——瑜妃于1932年病逝,终年77岁,葬礼在北京举行,规模及其隆重,当时的北京街头几乎是万人空巷,甚至警察都出来维持街上交通秩序了。足以见得,即便是清朝没了,太妃仍旧是极其有影响力的。而有如此强大影响力与地位,她的日子难道还会差吗?为了巴结她,讨好她,有的是人会给资助。
接下来简单说下瑨妃,她不仅与瑜妃一样是同治皇帝的妃子,而且她的经历大致也与瑜妃相同,甚至两人的死亡年龄都是相同的,也是1933年,只不过她死的时候年纪是七十八岁。
其实她们太妃们压根不会有活的太差的可能,她们毕竟与宫女有很大的不同,宫女地位低,而且一穷二白,没了长相,自然什么都没了。但太妃们显然不是,在曾经长久以往得到的奖赏中,随便一个首饰都是价值连城。
而且她们与皇帝之间的联姻大多都是政治联姻,后面都是站着自己的大家族,她们的家族底蕴几乎都极其深厚。即便啥都没了,也依旧是有家族罩着,所以一般的衣食住行什么的,永远会比我们普通人好。太妃位子没了,接下来安心做一个官二代,富二代也还是不错的。
即便是我们退一步来讲,不靠曾经积累起的财产与声望,也不靠家族势力,她们的生活也仍旧没什么好担忧的。
——毕竟这两位太妃能够在尔虞我诈的后宫中存活下来,最后还得到善终,证明两人的胆识与魄力都是不缺的,这样的人又怎么会生活不下去呢?只要不惹上赌毒就基本能够得到善终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