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句谚语:山西出将,山东出相。这里的山西赵尔陆、山东不是指现在的山西省和山东省。而是指崤山、华山以东地区多出丞相;崤山、华山以西地区多出名将。
宋朝以后山西是指山西赵尔陆,山西省确实名将众多,卫青、霍去病、关羽、张辽、徐晃、斛律金、尉迟恭、裴行俭、薛仁贵、呼延瓒、狄青、延续十余代的折家将等等;有些塞外游牧民族迁入山西省内,产生不少名将,像奴隶皇帝石勒,唐末沙陀族李克用及其子李存勖等等都善战;近现代傅作义、徐向前、程子华等等。
宋朝以后山西再难出名将似乎是指元明清三朝。北宋赵光义灭北汉后为了消除王气曾毁了太原城。金朝灭北宋时期曾在太原城下遇到扺抗挫折。元朝历史短,不仅山西省产生的名将少,全国也没有产生多少汉族名将。明朝时期山西大同守将郭登是明初名将郭英后代,曾重创蒙古瓦剌部,打出明军威风。明末曹文诏赵尔陆、曹变蛟、陈奇瑜以及被称为传庭亡,明朝亡矣的孙传庭都是名将。李自成在山西宁武关遭到周遇吉的重创。清朝入关后山西姜瓖反叛也让清军损失很大。清朝末期山西人曾重创八国联军对山西骚拢。
名将产生与地理环境、政治因素等等有关。
山西省代县,大同等地与塞外游牧民族接攘地区,形成了民风强悍风格,是培养名将土壤。宋朝以后的元朝、清朝是大一统时期,山西省成了完完全全的内地省份,不再是与塞外游牧民族争战发生冲突的地方,连长城都失去了防御功能,这样和平环境使山西省不易产生名将。
元朝是蒙古族政权,清朝是满族政权,这样情况使汉族人口为主的山西省名将产生很少。元朝统治时间较短;清朝入关初期,山西姜瓖反叛造成清军对山西省一些地区进行了大屠杀,这些情况造成了山西名将产生困难。
相对来说,元朝时期河北省名将产生较多,像史天泽的史家,张弘范的张家。清朝时期西北甘肃产生一些名将,像岳钟琪等。这是因为蒙古族进攻金朝选择河北省一些地区为突破口,战事较多。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征调甘肃军队较多;清朝平定新疆地区叛乱西北甘肃是集散地、大本营、桥头堡,这些情况容易产生名将。元朝、清朝时期山西省不具备河北省、甘肃省那样境况,产生名将也相对困难。
名将产生与一定环境运动有关。举个不恰当例子,湖北省红安县是将军县,因为这里闹红,闹革命较早。红安以前叫黄安,“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人战斗,女人送饭。”这样情景使红安产生上百名将军。宋朝以后,山西省没有出现类似红安县那样情况,而战国时代、西汉时期的山西省一些地区与匈奴等异族战争频繁。唐朝时期,李渊、李世民父子从太原起兵争夺天下。这些情况使山西省产生众多名将。宋朝以后,山西省相对安稳,名将产生也少。
清朝灭亡后,阎锡山基本控制山西省,连铁路的铁轨都搞特殊化,外省很难染指山西省。山西省晋军战斗力较强。山西省战斗力较强,在打击日本侵略者过程中贡献很大。近现代史山西省又产生了许多名将。
简要介绍一下从南昌起义走出的主要将帅,他们是:
△贺龙,湖南桑植人,担任南昌起义总指挥。共和国元帅。
△叶挺,广东归善(今惠阳)人,在南昌起义时任前敌总指挥兼第11军军长。后曾任新四军军长。
△朱德,四川仪陇人,南昌起义时任第3军军官教导团团长兼南昌市公安局长。共和国元帅。
△刘伯承,四川开县人,担任南昌起义参谋长。共和国元帅。
△聂荣臻,四川江津人,在南昌起义时任前敌军委书记。共和国元帅。
△林彪,湖北黄冈人,在南昌起义时任25师73团7连连长。共和国元帅,后来成为林彪反革命集团主犯。
△叶剑英,广东梅县人,他虽然没有直接参加起义,但他把张发奎密谋扣押叶挺、贺龙的消息及时告知了叶、贺,促成了起义。共和国元帅。
△陈毅,四川乐至人,虽没有直接参加起义,但追赶上了起义队伍,在天心圩,协助朱德整军,保留了南昌起义的火种。
△徐向前,山西五台人,在南昌起义时任第二方面军指挥部参谋,起义当天他没有参加战斗,但后来他去追寻起义队伍。共和国元帅。
△粟裕,时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共和国大将。
△陈赓,时任第2军第3师第6团第1营任营长。共和国大将。
△张云逸,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4军第25师参谋长。共和国大将。
△许光达,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炮兵营见习排长。共和国大将。
△ 杨至成,时任起义军第20军3师6团6连指导员。上将。
△萧克,时任起义军第11军71团4连连长。上将。
△周士第,时任起义军第11军25师73团团长。上将。
△赵尔陆,时任起义军第20军教导团战士。上将。
当然还有6名中将,分别是时任军官教育团书记长的赵镕、时任11军通讯班副班长的彭家述、时任25师代理连长的彭明治、时任25师排长的聂鹤亭、时任农民农民自卫军战士的覃甫仁,以及在三河坝之战前参加起义军的郭化若。
还有一批少将。当然统计的也不全,欢迎友友们补充完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