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曹睿是谁的儿子。

曹睿是谁的儿子:曹叡究竟是不是曹丕的亲生儿子?

魏明帝曹叡是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曹丕和文昭皇后甄氏的儿子,他的身世之所以会有疑问,主要与魏文帝曹丕和文昭皇后甄氏的特殊经历和结合有关曹睿是谁的儿子。

曹睿是谁的儿子:曹叡究竟是不是曹丕的亲生儿子?

东汉光和六年(183年)曹睿是谁的儿子,甄氏出生,父亲是上蔡令甄逸,也是西汉承阳侯、太保甄邯的后代。

曹睿是谁的儿子:曹叡究竟是不是曹丕的亲生儿子?

东汉中平二年(185年),甄氏的父亲甄逸去世,相士刘良说甄氏:“此女贵乃不可言。”

东汉中平四年(187年),曹丕生于谯县(今安徽亳州),父亲是骑都尉、济南相曹操。

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迁都于许,从此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地位。

东汉建安年间,大将军袁绍为他的次子袁熙聘甄氏为妻,甄氏成了袁家的媳妇。

东汉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攻占幽州,命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甄夫人则留在冀州邺城,侍奉袁绍的妻子刘夫人。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袁绍弃军逃走。

东汉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发病去世,谋士审配等人假传他的遗命,尊奉他的小儿子袁尚为继承人。

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亲率大军占领邺城,平定冀州。

曹丕也在军中,邺城陷落后,曹丕首先进入袁府,发现了甄氏,曹操为曹丕迎娶了甄氏,甄氏又成了曹丕的妻子。

甄氏得到了曹丕的宠爱,生下了他的长子,也就是曹叡。

但让人疑惑的是,作为后来的曹魏皇帝,曹叡的出生时间是一个谜,正史上没有任何记载。

由此,有好事者开始怀疑曹叡的身世,毕竟他的母亲甄氏,之前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

但是,在这里,悦史君可以给出明确的答案,曹叡就是曹丕的亲生儿子,有翔实的史料作为佐证:

第一,“生而太祖爱之,常令在左右。”

这段史料是说,曹叡一生下来,他的祖父魏武帝曹操就非常喜欢,常常让他跟在身边。

曹操一世枭雄,如果曹叡的身世有问题,他还会喜欢这个外人的孩子吗?

悦史君认为,曹操非如此啊!

第二,“文帝以郭后无子,诏使子养帝。”

曹魏黄初二年,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六月,魏文帝曹丕听说甄夫人因失宠有怨言后,派遣使者将甄夫人赐死。

曹魏黄初三年,蜀汉章武二年(222年)九月,曹丕册立郭贵嫔为皇后,诏令平原王曹叡奉无子的郭皇后为母。

郭皇后是曹丕后期最宠爱的女人,是他一生唯一的一位皇后,如果曹叡不是他的亲生儿子,他会让曹叡侍奉郭皇后吗?

悦史君认为,作为曹魏的开国皇帝,曹丕很聪明的!

第三,“文皇帝九男:甄氏皇后生明帝,李贵人生赞哀王协,潘淑媛生北海悼王蕤,朱淑媛生东武阳怀王鉴,仇昭仪生东海定王霖,徐姬生元城哀王礼,苏姬生邯郸怀王邕,张姬生清河悼王贡,宋姬生广平哀王俨。”

魏文帝曹丕生有魏明帝曹叡、赞哀王曹协、北海悼王曹蕤、东武阳怀王曹鉴、东海定王曹霖、元城哀王曹礼、邯郸怀王曹邕、清河悼王曹贡、广平哀王曹俨等9个儿子,除了赞哀王曹协、东武阳怀王曹鉴、清河悼王曹贡、广平哀王曹俨等4人死在曹丕之前,北海悼王曹蕤、东海定王曹霖、元城哀王曹礼、邯郸怀王曹邕都是曹丕的合法继承人,并且东海定王曹霖、元城哀王曹礼还是曹丕非常喜欢的儿子。

如果曹叡不是曹丕的亲生儿子,曹丕有这么多儿子可以选择,为什么要让他继承皇位呢?

悦史君认为,公道自在人心,曹丕和曹叡绝对亲父子!

(写有趣的历史,说不尽的传奇,我是悦史君,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曹睿是谁的儿子:曹叡究竟是不是曹丕的亲生儿子?

曹睿字元仲,这个谐音本身就让人浮想联翩。

曹丕的儿子多数早夭,活着的年纪也小,只有曹睿各方面都是最适合的,但曹丕到了弥留之际才肯立储,甚至一度想立旧妾之子为嗣,这到底是出于什么考量?陈寿在同一本史书上对年龄的记载却有两种说法,最大的可能就是曹家官方造假希望消除民间的怀疑,但这样做确有些欲盖弥彰之嫌。

事实已经没办法知道了,但是从疑点看来,曹睿是袁绍之孙的可能是存在的。

曹叡究竟是不是曹丕亲生子,没有DNA技术,就只能从史书中找寻点蛛丝马迹了。

首先要明确的是曹叡的生辰年月,但《三国志》中,查遍武帝、文帝、明帝纪以及魏后妃传,均没有明确记载曹叡是何年何月生。

好在《三国志》中关于年月事迹的记载还是有些的,可以把它摘录出来推算一下。

按《明帝纪》“(景初)三年春正月丁亥......时年三十六......帝崩于嘉福殿”。

景初三年即公元239年,曹叡时年36岁,那么其生年当为203-204年之间,那么曹丕是什么时候纳甄氏的呢?

还是查《三国志》,按《武帝纪》“(建安)九年......八月......邺定”

《后妃传》“文昭甄皇后......及冀州平,文帝纳后于邺”。

如此看来,入邺城曹丕方纳甄氏是无疑的了,建安九年即公元204年,那么,疑问就来了,姑且算曹丕是个急色鬼,一入邺城就纳了甄氏,那最快也是204年8月的事了,又如何能在204年就生了曹叡出来?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古人算年岁,多按虚岁来算,而虚岁往往较其实际年龄大1-2岁,特殊情况下甚至还可能大3岁,那么曹叡卒年36岁若是虚岁的话,则其实际年龄可能是34、5岁,甚至是33岁,倒推回去,则其生年当为204-206年之间。按此计算的话,曹丕204年8月纳甄氏,205或者206年生曹叡则是完全可能的事情。

除上述之外,《三国志》中关于曹叡年岁的记载还有一处,按《明帝纪》“年十五,封武德侯”,

按《文帝纪》“ ( 延康元年 )五月戊寅,天子......封王子叡为武德侯 ” 。

延康元年即公元220年,曹叡时年15岁,依前所述,这个15岁,可能是实岁,也可能是虚岁。若按实岁来推算,曹叡生年当为205年,若按虚岁来推算,曹叡生年当为206-207年之间。可以看出,不管实岁虚岁,推算出来的生年,与曹丕纳甄氏的时间基本都可以契合。

这么说的话,可以下结论,曹叡是曹丕所生了?

未必

由上述记载来看,曹叡220年15岁封侯,239年36岁崩,中间隔了19年,15+19却是34而不是36,若要这种情况成立,除非封侯时以实岁记载,而帝崩时以虚岁记载,但同一篇传纪中记载年岁却有两种不同记法,实在不大可能,那么曹叡的年岁便成一笔糊涂账了,前面那些推算都无法作准,自然也难以判断曹叡是否曹丕生子了。

如此看来,要么是陈寿治史不谨,记载混乱,要么是陈寿明知故为,暗藏曲笔,陈寿撰《三国志》时已是晋朝,司马氏又自诩为继承曹魏正统,因此我们开个小脑洞:陈寿在撰写时,明知曹叡并非曹丕亲生儿子,但又不敢明确写入书中,不写又有违史官职责,于是只好暗藏曲笔,留了条伏线让后人去发现。

只是,袁本初地下有知,不知当笑还是当哭......

近日有幸拜读金性尧先生所著《三国谈心录》一书,首篇即是《魏明帝生父之谜》,金先生在文中引述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观点——魏明帝曹睿并非曹丕亲生。

关于这个观点,笔者现将金氏原文摘录如下:

甄氏总算生下一个明帝,能为其屈死的亡母报仇,但这里却又留下一个很有兴趣的疑问,即明帝的父亲究竟是谁?后人为此而议论纷纷,因为甄氏原有前夫的,这疑问倒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史为证。

先让我们看一看《魏志·明帝纪》:景初三年春正月,“帝崩于嘉福殿,时年三十六”。如果由景初三年上推三十六年,明帝的生年应是建安九年,但曹丕之纳甄氏,也在建安九年八月,甄氏怎么会生下明帝呢?如果确是曹丕所生,至早应是建安十年。裴松之就说过:“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定邺,文帝始纳甄后,明帝应以十年生,计至此年正月,整三十四年耳。时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为今年正月,可强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近人冒鹤亭先生《疚斋日记》因而说:“则明帝为袁氏血胤矣。”卢弼《三国志集解》也说:“窃谓承祚(陈寿)此文,实为曲笔,读史者逆推年月,证以甄夫人之赐死,魏明之久不得立为嗣,则元仲(曹睿之字)究为谁氏之子,可不言而喻矣。”

卢氏的意思是说,陈寿原是知道应作时年三十五的,如今偏写上“时年三十六”,这就是故意给读者以暗示:明帝是袁家种子。

马伯庸在 风雨洛神赋 的观点已经不仅仅是时间问题了,还有几个理由我很疑惑:

1.曹丕既然志在帝位,当然不会说破这位长孙的真实身份。更麻烦的是,曹植那时候也有了自己的儿子。曹丕的打算是,反正自己还年轻,等到有了亲生儿子,把曹睿再替掉就是了。可惜的是,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曹丕就像是中了诅咒一样,生下的儿子几乎全部夭折。

2.曹操对曹睿的喜爱,日甚一日,甚至感慨说“吾基于尔三世矣”(曹家要流传三代就要靠你了)。为了掩饰谎言,必须要说更多的谎言,当谎言的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曹丕已经无法回头。他已经不敢向父亲解释,这孩子不是曹家的,是袁家的,也没法解释为什么拖到现在才说出来。

冒鹤亭先生系近代著名学者,而著有《三国志集解》的卢弼,在三国学界更是享有盛誉,这二位均认为魏明帝并非曹丕亲生,而是甄氏前夫袁熙之子,其论断显然有相当的权威性。但由于这一观点并没有足够的史料来作支撑,因此不能算作盖棺定论,说到底还只是“一家之言”,金先生在文章的末尾也提到了另外的观点。

为方便读者,这里一并将相关文字摘录如下: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厘订诸家之说,定曹睿生年为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卒仍为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年三十四。即是说,曹睿是曹丕生的。作三十六,是承祚误记,别无深意。

至于金先生究竟认同哪种观点,由于文中并未明言,后学自然也不敢臆测,从文章标题《魏明帝生父之谜》看,或许是认为这个问题难以定论,尚需存疑吧。

但经过考证后,笔者认为,冒、卢之说貌似有理,实则无据,有极大的臆测成分,其实只需仔细研读《三国志》相关原文及裴注,是不难得出“魏明帝曹睿确系魏文帝曹丕亲生”这个结论的。

根据《魏志·明帝纪》记载:明皇帝讳睿,字元仲,文帝太子也。生而太祖爱之,常令在左右。年十五,封武德侯,黄初二年为齐公,三年为平原王。

如果假设曹睿于景初三年正月丁亥驾崩时确实是三十六岁,我们经过反推之后将会得出如下年表: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 曹睿一岁 为甄氏所生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 曹睿十五岁 封为武德侯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 曹睿十九岁 封为齐公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 曹睿二十岁 封为平原王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 曹睿三十六岁 驾崩

我们不妨再参照一下《魏志·文帝纪》中关于曹睿受爵的相关记载:(延康元年)五月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封王子睿为武德侯。

我们知道曹丕继位魏王后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这年十一月他逼汉献帝禅位,并改元黄初,因此,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黄初元年事实上是同一年,即:曹睿被封为武德侯是在黄初元年(公元220年),这一年曹睿十五岁。

而我们按曹睿三十六岁驾崩所推出的年表却显示他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被封为武德侯的,与《魏志·文帝纪》中的记载整整差了三年。难道《魏志·文帝纪》弄错了?

我们知道,建安二十二年时,曹操身为魏王,尚未辞世,王太子曹丕除了官拜五官中郎将以外,并没有受爵,连曹丕尚无爵禄,那他的儿子曹睿被封作武德侯显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相反,如果到了延康元年,曹丕继位魏王,假天子之名追尊先祖,同时将自己的儿子封侯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魏志·文帝纪》的相关记载应该是准确无误的。

按照《魏志·文帝纪》的记载推算,曹睿应生于建安十年五月至建安十一年五月之间(黄初元年五月封其为武德侯时,已有十五岁,则其生辰必在建安十一年五月前),即使取极限值计算,甄氏怀孕的时间最早也要在建安九年七月,而在这一年五月,曹操已经围攻邺城,此时袁煕远在幽州。

至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曹睿驾崩时年三十六的说法,是绝难成立的,更遑论什么曹睿系袁氏之后了。

尽管魏明帝曹睿的身世已不再成谜。但还是留下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魏志·明帝纪》会将曹睿驾崩时的年龄记作三十六岁呢?难道陈寿做错了一道这么简单的算术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笔者以为,有必要提及一下陆侃如先生的观点。

金先生在其文末提及的陆侃如先生,是著名的国学大家,所谓“厘订诸家之说”,尽管笔者不知道陆先生是如何个厘订法,但定曹睿生年为建安十一年,深为笔者所认同,很有可能也是依《魏志·文帝纪》的记载来作的推算。只是笔者窃以为,陆先生将曹睿辞世年龄算作三十四岁,尚有值得商榷之处。

因为曹睿虽然卒于景初三年,但具体时间却是这一年的正月丁亥,如果曹睿生于建安十一而且其生日不是在正月的话(当然,我们不能排除其生于建安十年的可能),那么从建安十一开始推算,他驾崩时应当只有三十三岁,需要明确一下的是,这个三十三岁是指三十三虚岁,也就是将他在建安十一年出生时算作一岁,如果换算成公历的话,这时的曹睿其实只有三十二周岁,还没有满三十三周岁。(事实上,由于曹睿曾经在景初元年,根据有司的奏呈“以为魏得地统,宜以建丑之月为正”,将这一年的三月改为四月,曹睿死后,继位的曹芳又将历法改了回去,因此,他驾崩的那个月,如果按先前的历法算,其实应该是十二月。)

因此,笔者认为在计算曹睿生卒年时,是不宜将景初三年也算作一岁的,陆侃如先生算作三十四岁,显然是将公元239年也计算在内了。如果不算公元239年,曹睿驾崩时当是三十三岁。

如果曹睿果然生于建安十一年二月至五月间的话,那么笔者再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因为“三”字第一笔为一横,误看作“一点”是极有可能的,第二笔为与“六”字第二笔同,而第三笔又是一横,误看作“两点”也是有可能的。即,所谓的“年三十六”很有可能乃是“年三十三”之讹,古人将“三十三”误抄成“三十六”,这或许才是造成曹睿身世成疑的真正原因。

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曹睿自己又没有留下后代,他死之后继承帝位的是养子曹芳。这个曹芳肯定是曹操的后代,至于是曹操哪个儿子的后代就说不准了,因为没有记载。有史书提到是曹彰的孙子,曹操的曾孙。所以,即使曹睿不是曹丕的后代,那等他死了之后皇位还是回到了曹操后代中。只是曹操的后代已经不行了,很快就要被司马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