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本中《采桑子》:吕本中生于北宋末期,是两宋交接时期的诗人。诗作较多,词作仅余二十多首,却不乏佳作,本词正是他脍炙人口的一首佳作。有人觉得吕本中的词多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描写离愁别恨、风花雪月一类缺乏深度的内容。其实他的词很有特色,感情真挚不无病呻吟,《啸翁词评》亦谓其词''工稳清润",确实值得细细品读。这首词写闺情。上片写思妇怨恨游子飘转不定,不能像月亮一样与她相随恨君不似江楼月原著;下片思妇又怨游子像那江楼之月,与她分离的时候多,团圆的时候少。本词无一用典,通俗易懂,然而却很有特色,让人过目难忘。首先这首词在形式上具有民歌的特色,"南北东西''和"暂满还亏"都是重复出现。而上下阕词在结构和内容上也有相近或重复之处,具有较强的歌咏性。其次词中的两个比喻虽然都是将离人比作"江楼月",却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讲述了词人的思念,匠心独运却非刻意而为。可谓是既具有文人词的工稳巧妙,又有民歌的自然清润。(吕本中(1084一1145),原名大中,字居仁,号紫徽,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南宋初赐进士出身,官至中书舍人兼侍讲,曾兼权直学士院。)
古人写月,大概分为三种,一是为了约会而写月,二是为了思乡而写月,三是为了哲思而写月恨君不似江楼月原著。“隔千里兮共明月”,自从谢庄一篇《月赋》,月亮就成为了中国人精神的寄托。
古人写月恨君不似江楼月原著,写皓月当空,大地一片皎洁。如此佳景,再配上纯真的爱情,就是人间最美的情话。比如远古的《诗经》里有一篇《月出》,“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一唱三叠,月光美,月下的美人更美,“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古人写月离不开约会,比如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离不开美女,尤其是嫦娥奔月,更是家喻户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古人写月,是为了思乡,是为了思念家里的亲人。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比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出了一种错觉,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极致思念,感情的亲疏影响了对事物的认知。张九龄有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境界恢宏,意境辽远,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彼此都在思念着,写出了人类望月时最美好的情愫。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写的也是彼此之间的思念,感情的基调是悲伤的。
古人写月,写月的哲思。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众多,但是哲学家很少,故而有哲思的诗句就显得弥足珍贵。比如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从古至今,月亮亘古不变,启发了一代又一代圣贤。月亮是寂寞的,圣贤也是寂寞的,故而圣贤追求月亮之美。“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月光照耀着世世代代的人类,千年万年,永不改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是古人的灵魂,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月。古人笔下的月亮,很美很美,当代几乎绝迹了,世间再也没有那么美的月色了。
【书香墨染文学】乐意分享个人观点。古代女子对爱慕之人的表白,除了小家碧玉的内敛,也有坦率直白的大气。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出自卓文君《白头吟》。有一个对自己一心一意的男子,即使白发苍苍也不离不弃。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用来表白喜欢的人也很感人哦!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神雕侠侣》中杀人不眨眼的李莫愁常常引用,因而被广为流传。此两句其实出自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原文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出自唐代王维的《相思》。红豆有相思之意,但这首诗不是爱情诗,作者借用红豆表达对朋友的深厚友谊。若用这句话对男子表达心意,显然也是坦荡而大气的。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出自宋代李之仪的《卜算子》。这两句诗非常直白地表达了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感情炙热而直露,又不乏含蓄和深沉。
敢爱敢恨,女子表达感情的方式,也可以这般坦率大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