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答是管仲相齐:不恰当。

管仲相齐: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这个比喻是否恰当?

我对诸葛先生还是很尊敬的,但先生有些过于自负了。管仲相齐,齐桓公称霸一时管仲相齐;乐毅伐齐(怎么又是齐国),威震华夏,这都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才。

管仲相齐: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这个比喻是否恰当?

管仲相齐: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这个比喻是否恰当?

管仲相齐: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这个比喻是否恰当?

管仲像,孔子赞曰:微管子,吾等披发左衽已管仲相齐。

乐毅像,发型很奇特。伐齐连下七十余城后,我猜不出他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诸葛先生确实是一等一的人才,治国、用兵也头头是道,蜀汉政权在他的管理下,按部就班,井井有条。在对曹魏政权的作战行动中,也是胜多败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他的功劳和管仲、乐毅可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治国,诸葛亮治理下的蜀汉政权虽然安定但很贫穷,老百姓负担很大,在魏蜀吴三个政权里是最困苦的一个,没有达到管仲时期齐国独霸一方的高度。

用兵,诸葛亮中规中矩,六出祁山实际上是无功而返。兵者,诡道也,而诸葛先生却不能灵活应变,总是一个策略进行到底。司马懿后来干脆就堵在进军路上也不跟你打,耗到没有粮食自然退兵。诸葛一生为谨慎嘛,以弱打强,不出奇谋诡计怎么能赢的了呢?

在我看来,诸葛先生离管仲、乐毅还是有差距的,他俩算十分的话,诸葛先生只能打八分。而东吴有个陆逊的帅哥,这家伙有可能是三国时期唯一一个出将入相堪与管、乐二人可比肩的人物。

管仲,人多称管子,名仲,本名管夷吾,博古今之典,通八方之术,有着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所以被推荐给齐国桓公,齐桓公知人善用,拜为相国,管夷吾果然不负桓公知遇之恩,佐助他上奉周朝天子,下理齐国内政,对外惩治戎狄,对内统领诸侯,一路把齐桓公捧到春秋霸主之首的地位,名垂千古,所以齐桓公尊他为仲父。

管仲相齐: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这个比喻是否恰当?

管仲相齐: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这个比喻是否恰当?

管仲相齐: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这个比喻是否恰当?

管仲相齐: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这个比喻是否恰当?

管仲相齐: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这个比喻是否恰当?

管仲之才惊天地泣鬼神毋庸置疑,可知纵然天将仙种,没有土地肥沃,也难以滋养长成栋梁;千里神马,没有伯乐相看,又何以风云驰骋?管仲身负凌云之志,内藏倾世之才,如果没有人发掘助援,也难以成就这千秋伟业了,我们且看管仲究竟得到何方神助,可以一朝拜相,天下闻名呢?

管仲相齐: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这个比喻是否恰当?

大公无私鲍叔牙推荐知己

管子有一个至交好友,名叫鲍叔牙,两个人情性相投,志向相合,皆是身怀巨才,抱负远大之人,之前两人曾经一起做着生意谋生,到了买卖盈利之时,那管子往往会多拿走一倍的钱财,鲍叔牙的随从便十分不平衡,所以私下里问鲍叔牙何以纵容管子?鲍叔牙便说管子不是贪财之人,只因家贫生活没有供给,所以才故意多分给他一些金帛。

后来管子又领兵征战,每次出站之时,管子都扎在后队,等到停站收兵的时候,他又扎到前队去,所以大家都嘲笑他大丈夫如何这般胆怯,鲍叔牙为他解释说管子并非贪生怕死之人,只是家有老母在堂,除他之外无人奉养,所以急于存命不过为一孝字而已。两人常常在一起谈古论今,但有意见相左的时候,那鲍叔牙便十分佩服管子的心胸与见地,常说:“只可惜管子怀才不遇,若使他得遇贤主,做事定然万无一失。”所以管仲将鲍叔牙视作知己,常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后来鲍叔牙出仕齐国,任公子小白的太傅,当时为齐襄公掌国,襄公死后,便由公子小白即位为君,是为齐桓公,桓公素知鲍叔牙谋深智广,妙运神机,所以便欲委国于鲍叔牙,让他执掌政务,那鲍叔牙便推道:“若使臣统兵征战,则臣百不失一,若使臣内秉国政,外合诸侯,则臣之才略尚且不足。”然而桓公又一时没有人选,那鲍叔牙便推荐管子之才足以内抚百姓,外攘四夷,勋加王室,德布诸侯,桓公对鲍叔牙深信不疑,推心置腹,所以便听从鲍叔牙的建议,不以普通上卿的职务加之于管子,丰厚其禄,待之以父兄之礼,拜为相国,称为仲父。

而管仲果然如同蛟龙入海,尽逞英豪,辅助桓公南攘蛮楚,北伐戎羌,兴灭继绝,存邢救卫,成为春秋伯主,而他自己也成为千古名相。 现在回头细细想来若无鲍叔牙举荐之功,让位之贤,管仲纵然有冲天之翼,只怕未必能飞得出尺寸之高,更哪能一步登天,青云直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