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有过三大战役,我简单说一下郑和几次下西洋:

郑和几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发生了几次战争?情况怎样?

1郑和几次下西洋、剿灭陈祖义

郑和几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发生了几次战争?情况怎样?

在明初郑和几次下西洋,东南亚华人势力最强的有两支,其一是梁道明,在梁道明去世后,首领是施进卿;其二为陈祖义。有史料称,陈祖义曾接受明朝廷的招抚,被任命为旧港头目,然而他本性不改,仍然在海上打劫行盗。

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率船队返航。经苏门答腊岛时,郑和要顺手牵羊招抚陈祖义集团,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他却收到施进卿送来的情报,称陈祖义打算以诈降的方式,突袭大明远洋船队。

这件事的真实性很令人怀疑,因为郑和不仅有近三万名士兵,还有六十三艘宝船。但不管怎么说,郑和信了,于是对陈祖义发动攻击。在这场海战中,陈祖义的海盗军有五千人阵亡,十艘海船被击毁,七艘被掳获,而陈祖义与其他两名将领则被生擒,后押往北京处死。

2、锡兰之战

此役发生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

锡兰即现在的斯里兰卡,据史料称,其国王亚烈苦奈儿是个残暴的统治者。郑和舰队返航时途经锡兰,亚烈苦奈儿索要金银财宝,遭到郑和的一口回绝。恼羞成怒的锡兰王勒索不成后,竟然想要以武力手段暗算郑和。

此时郑和率大部队驻扎于王城附近,仅留小部分兵力看守船只。锡兰王心暗中调集五万大军,欲闪击大明船队,劫持巨舰。

郑和当机立断,率军队离开王城,向海港方向撤退。当他发现锡兰军队倾巢而出后,决定兵分两路:大部队火速赶往海港与留守部队会合;自己则率一支两千人的部队(一说三千人),走小道急攻王城。

锡兰王没有想到郑和居然杀回王城,被杀得措手不及。郑和一鼓作气杀进王宫,生擒锡兰王亚烈苦奈儿。前往突袭海港舰队的锡兰军队得悉王城被攻破,急忙回撤,包围王城。郑和闭门坚守,从容指挥守军沉着应战。这时明军大部队与舰队守备部队会合后,也杀向王城,与郑和里应外合,同锡兰军队在城下大战六日,最终打破敌之包围圈。第六日清晨,郑和挟持锡兰王出城,且战且行,于傍晚上抵达海港,遂扬帆而去。

亚烈苦奈儿最终成为阶下之囚,被从锡兰押回中国。

3、苏门答剌之战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苏门答剌爆发内战。

内战的原因,我就不细说了。内战双方分别是苏干剌与宰奴里阿必丁,当时大明帝国承认的是宰奴里阿必丁的政权。郑和行驶到苏岛时,把大明的赏赐交给宰奴里阿必丁,而苏干剌只能尴尬地被视为伪王。

此时内战形势对苏干剌一方有利,然而由于大明帝国的立场,在客观上帮助宰奴里阿必丁的大忙。苏干剌不满的情绪滋生,最后他做出一个非常不明智的选择:邀击大明海军。

苏干剌冒冒失失地指挥数万人的军队,挑战大明帝国的海军。这终于迫使郑和做出还击,大明军队的参战,彻底改变了苏门答剌内战的形势。在明军与政府军的双重打击下,苏干剌的军队开始节节败退,很快溃败了。苏干剌本人逃入南渤利国,但最终仍然难逃被明军俘虏的下场。郑和并没有自作主张处置苏干剌,而是押囚于战船上,以待归国后交由皇帝处置。

苏门答剌伪王苏干剌被押赴北京,以“大逆不道”罪被处死。

郑和原名马三保,云南昆阳人(今云南晋宁县),13岁时被抓入皇宫做了侍童,后来是被上次给燕王朱棣,因为靖难之役中立下奇功,33岁时被赐名郑和。

郑和几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发生了几次战争?情况怎样?

明代初期,以文莱为界,文莱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

郑和几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发生了几次战争?情况怎样?

郑和几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发生了几次战争?情况怎样?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一直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以下4点。

〈一〉宣扬明朝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力。郑和七下西洋,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等四国七位国王先后亲自率团来到中国。最多的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到中国。极大的满足了永乐皇帝“君主天下,御林万方”的虚荣心。

〈二〉恢复被朱元璋禁止的海上贸易。宋元两朝都从海上贸易攫取了巨大利益。郑和下西洋是明朝为了恢复海上贸易做得最大努力。

〈三〉维护海上安全。由于朱元璋的禁海行为,造成明朝周边海域处于失控状态,海盗横行,郑和下西洋也是打击海盗的军事行动。盘踞在三佛齐的海盗陈祖义就是被郑和船队捉住,携归大明,然后诛杀的。

〈四〉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有200多艘,根据性能的不同分为6种,最大的船叫宝船,另外还有马船,粮船、坐船、战船、水船。随行的人员有27,000多名,包括兵士、翻译、买办、通事等。

郑和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5年(1431年),先后七下西洋,先后到过:占城(越南)、古里(印度)、锡兰(斯里兰卡)、暹罗(泰国)、卜喇加(索马里南部)、木骨都束(索马里的摩加迪沙)等70多个国家。包括东非海岸16个,航行最远处到达非洲最南部的好望角一带。

宣德八年四月(1433年)64岁的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团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七月初六回到南京。

本来明宣宗朱瞻基积极筹划,继续派人下西洋。不料舰队宝船“安济”“惠康”“清和”刚刚建造完成,明宣帝就一命呜呼。最终没有完成第8次下西洋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的资料《郑和出使水程》原藏于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兵部尚书项忠带人查了三天都查不到,经过追问才知道已经被车驾郎中刘大夏事先藏了起来。

项忠追问刘大夏航海材料的去向,刘大夏回答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伤万计。就算得到珍宝有什么益处?就当按虽在,也应当销毁,怎么现在又来追问?

郑和的航海资料被刘大夏销毁了,不过也有资料显示,这些珍贵的航海资料最终被卖给了日本人。造成日本航海技术在万历年间突然崛起。

还有一个原因,刘大夏之所以有恃无恐,是因为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违犯了朱元璋的旨意。

宋元两代,海上贸易都掌握在蒲寿庚家族手中。但由于蒲寿庚背叛南宋,一手促成了南宋的灭亡。

朱元璋恨之入骨,蒲寿庚被掘坟曝尸,规定其后代男为奴,女为娼。

可是朱元璋尸骨未寒,郑和就启用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使用的都是宋元时期的航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