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刀铡曹国舅的故事曹国舅,来源于河南豫剧《下陈州》,说的是北宋仁宗年间,陈州出现蝗灾,老百姓民不聊生,生活困难。朝廷派曹国舅去陈州开仓放粮救济百姓。
不料,这曹国舅贪图利益,放粮时不光给老百姓要钱,而且把粮食也换成了便宜的发霉了的曹国舅。一时间老百姓怨声载道,在一天放粮时,民女张贵英的父亲因粮食发霉与其争执,不想被那个仗势欺人为虎作伥的曹国舅打死了。老百姓们民愤激昂,要张贵英进京去告状。
张贵英到进京去告状。可是大小的衙门一听说是曹国舅的案子曹国舅,没有人敢管。张贵英走投无路时,在表哥的帮助下,来到王延龄的府中。正好包拯找恩师王延龄谈事,包拯听说了详情决定去陈州。
包拯在十大清官(有豫剧唱段十保官)保举之下,皇上才批准他下陈州放粮。这个消息被西宫的曹娘娘知道了,为了阻止包拯,故意摆出正宫娘娘的銮驾,挡住了包拯的去路,为的是给自己的弟弟曹国舅说情。包拯不畏强权,没有答应娘娘的请求,命人打了銮驾(豫剧打銮驾),去了陈州。
包拯到了陈州,抓起来鱼肉百姓的恶霸曹国舅,正要正法处死,不料此时圣旨到,包拯知道是要求放过曹国舅的圣旨。于是,包拯先不接旨。
一不做二不休,摘下自己官帽,为了给老百姓一个公道,大声下令开轧,将曹国舅斩杀。
包拯斩杀曹国舅,只是一出戏。河南豫剧《下陈州》,也有叫《陈州放粮》的。主要是彰显包拯刚正不阿,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这出戏在河南很受老百姓的欢迎。
历史上的包拯的确是个大清官,也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但的确没有像“轧国舅”,“打銮驾”,“轧美案”等一系列的传奇,这些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包拯。
《清平乐》中曹皇后的弟弟就是八仙之一的曹国舅。
一、传说中的"八仙"曹国舅:潜心修行得道成仙
正统神话中的曹国舅有个弟弟,仗着自己是开国功臣子弟、皇帝的小舅子,于是利用权力,在民间横征暴敛、祸害一方。而曹国舅对弟弟的行为十分不齿,同时也深感人世间的荣辱、成败、繁华都太过虚无,于是选择出家修仙,最终,得到吕洞宾和汉钟离的点化,得道成仙,成为八仙中最后一位。
二、历史上真实的"曹国舅":英俊多才受宠不衰
曹国舅曹佾确为曹皇后的弟弟,据史书记载,曹国舅性情和善,外貌俊朗,精通音乐,会下棋能射箭,还喜欢作诗,文武双全,颇有才智。
宋仁宗时期,因为曹皇后对家族要求甚严,严禁外戚插手政事,她的家族亲人大多辞去了官职,只有曹国舅一人在京城外做官。直到仁宗去世后,曹国舅才回到朝廷任职。但他仍恭谨端重,循规蹈矩,谨守臣子本份。
宋神宗继位后,非常器重他,经常和他议论朝政,咨询政事,深得皇帝赞赏。每逢曹国舅生日,对他的赏赐礼遇就像对待宰相、亲王一样,以示尊崇。
宋哲宗继位后,曹国舅仍受宠不衰,被加封为太保。72岁时去世,被赐太师,追封为沂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