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叔牙少年时与管仲友善管仲相齐,相互十分了解。
齐襄公时,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后因襄公为政无道,叔牙知齐国将乱,即随公子小白逃奔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逃奔到鲁国。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叔牙为相,叔牙辞谢,保举管仲。他说管仲相齐:“您要治理齐国,我与高傒可胜任;若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他劝小白别计一箭之仇,请回管仲,委以重任。齐桓公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齐国经管仲的改革,日渐富强,称霸诸侯。管仲相齐时,叔牙甘居其下,一起治理国政。管仲下世后,鲍叔牙继管仲为相,周年而殁。
管仲曾言管仲相齐:“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牙遂以能知人为世人所称道。故后世言人之相知,誉称“管鲍”。相传鲍叔牙死后葬于今历城鲍山下。
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人称之为管鲍之交,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谢邀,孔明算是那个时代的成功者,尽管北伐大业未竟,还是被流芳千古,成就一段佳话。
诸葛亮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集大成的优秀人才。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品质被后人所传颂,在中国家喻户晓成为时代的典范。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史称管子。被称为“春秋第一相”,执政四十年,因势制宜,分设各级官吏,选拔士子,赏勤罚惰,征赋税,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对外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
乐毅,战国时代燕国的著名军事家,辅佐燕昭王攻下齐国70余城,封昌国君,又在赵国封望诸君。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无论是在治国理政方面还是军事指挥都无逊于以上二人,而且还创造性的发明了许多促进生产力与改进军事装备的工具(如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尤其是到了蜀后主时期,治国理政主要都由他一人扛大梁,行政,军事,人事,建造,都由他去决策,高瞻远瞩的战略远见性更是蜀国第一人。
诸葛亮的北伐在现代人看来有点不现实,可在那个时代却是必须要去做的,最怕的就是拖时间,蜀国的人口数量,土地面积,粮食产出都不如曹魏,加之蜀国人才匮乏,老将渐亡。数十年后就不是北伐了,而是曹魏西征了,趁现在各方面都还差距不大可以一拼。
事实证明诸葛亮的很多决策和预料都是对的,眼光很长,可惜这一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人才壮志未酬身先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