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贺(前92年7月25日-前59年),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西汉第九位皇帝,也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汉废帝。

汉废帝:汉废帝,昌邑王,海昏侯刘贺真的有那么昏庸,那么坏吗?

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其皇帝任期的27天内,干了1127件荒唐事,平均每天40件汉废帝。这个说法真是耸人听闻,匪夷所思。事情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汉废帝:汉废帝,昌邑王,海昏侯刘贺真的有那么昏庸,那么坏吗?

汉昭帝于公元前74驾崩汉废帝,没有皇子,继承人问题就这么摆在了被武帝托孤的霍光面前。

  对于当时的皇位来说,在适合继承皇位的应是汉武帝刘彻的第四位儿子广陵王刘胥,因此霍光不希望立刘胥为皇,这时候我们的昌邑王刘贺就出现了。

刘贺出生在昌邑,五岁袭父爵位为昌邑王,父亲因李氏一族外戚谋乱一事在朝中已无势力依仗,而自己的母系外族亦无势力。此时年仅二十左右,也没有足够的政治经验和政治势力。

霍光认为他这样应该比较好控制,于是,刘贺阴差阳错的以奔丧的名义到达长安,戏剧性的当上了汉朝皇帝。

在之后控诉刘贺罪行的诏书中记载十分详细,有的记载让人细思极恐。

  刘贺的罪行中有这么一条,曾私下派人购买鸡肉和猪肉食用。

  且不说这样做对不对,清楚地写着私下派人购买,还能光明正大地被写入罪行诏书,那刘贺派去的到底是谁的人?

  还有一条,刘贺与一个叫蒙的宫女淫乱,还专门给下属下诏说谁敢泄露这事就要腰斩谁。

  然而这条还是写了进来,说明这告密者连皇帝的腰斩都不怕了,那这个下属到底算是谁的下属呢?

  可以说,刘贺身边一直布满了霍光的眼线。正因如此,刘贺深刻地感受到了威胁与紧迫感,于是急于扶植自己的势力——这才是他被废的根本原因。

刘贺入长安即帝位时,有“昌邑群臣”二百馀人随行的历史典故。你说你带亲信随从,也是正常的,但浩浩荡荡带上两百多人,发展个人势力的姿态太高调,吃相太难看,也无怪乎要被忌惮、被废黜了。霍光等对此“昌邑群臣”心怀警觉,多所防范,最终被霍光废掉。

公园前74年六月霍光联合张安世、田延年等大臣,为废刘贺做了充分的准备。当刘贺入朝太后之时,《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王入,门闭,昌邑群臣不得入”。将“昌邑群臣”被“送廷尉诏狱”。

在《资治通鉴》卷二十四里面,曾经提及到刘贺在听完群臣弹劾他的奏章,被废已成定局时,在朝堂上说了一句话:“闻天子有争(铮)臣七人,虽亡(无)道不失天下。”

  意思是说,如果我身边能有七个敢规劝我过错的人,即使我本人真的如何如何无德无能,这天下也不会失去,这皇位也不会旁落。

  这是对霍光等人尖锐的反驳与诘问,恰好击中了霍光的要害。

  这可不是像记载中那样昏聩无度的废帝说出的话。

前59年,刘贺去世。

  前不久西汉海昏侯墓以出土上万件这珍贵文物,出土文物对于刘贺此人的推断与史书记载有所不同,在史书记载之中,刘贺是一个“荒淫无度”的人;而出土文物则显示,刘贺昌邑封王,受孔孟文化影响,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且具有广泛的兴趣。

政治上的失败者丧失了话语权,常常会被强加上各种罪名,史书上所谓‘荒淫’不足为凭,如果他当年没有被霍光选作皇位继承人,或许能继续做一个普通的纨绔子弟,无忧无虑地在昌邑善终,不至于在三十多岁就去世吧。

奈何生在帝王之家,成王败寇是历史上不变的法则,而他后世的1127件荒唐事,其中的水分,我相信大家也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