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理国,不由想起火把节的传说,传说唐初的云南境内,本有六个部落称为六诏,而最南端的蒙舍诏部落首领皮逻阁为了攻灭其他五诏,设宴松明楼,邀请五诏诏主前来祭祖聚会,想乘机将他们一网打尽大理国皇帝。邓赕诏主的妻子白洁(慈善)夫人机敏聪慧,预感到这是一个阴谋,劝说其丈夫不要去参加。当劝说无效时,只好将自己的铁手镯戴在丈夫的手上,以求护身。后来,皮逻阁果然将五诏诏主烧死在松明楼。白洁夫人惊闻夫君罹难,急切地带上兵马,持火把星夜赶到蒙舍。她用双手掏火灰,直至鲜血直流,才找到铁手镯,辨认出丈夫的尸体。皮逻阁见白洁夫人如此美貌、机智,就企图纳她为妃。白洁夫人将自己的丈夫安葬之后,跳入洱海,保持了名节。火烧松明楼这一天,就成为富有纪念意义的“火把节”,时在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五。以纪念火烧松明楼的历史故事和勇敢聪慧的白洁夫人。而松明楼上一把火,赢来南诏千秋业。皮逻阁统一洱海地区,建立南诏,唐玄宗赐封皮逻阁为云南王。

到了公元937年通海节度段思平联合贵族高方灭南诏(后经杨干贞建大义宁国取代)建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因举国尊崇佛教,又称妙香国大理国皇帝。史称前理,疆域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地区。公元1095年高升泰篡位,改国号为‘’大中‘’,翌年高升泰在死后归政于段正淳,史称后理。宋太祖赵匡胤南征,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此外非吾有也‘’,大理国得以保全。公元1253年,大蒙古国忽必烈征云南,灭大理国,后建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原大理国王段氏被任为大理世袭总管。

大理国皇帝主动退位,一是天性使然。大理国从建国初就尊崇佛教,段思平建国后,仍以佛教为国教,开科取士也以和尚读儒书者应考,官吏也多从释儒中选任,大理国王有的就不乐为帝,不爱国事,以清净养性大理国皇帝、学佛修心为主,自觉禅位为僧,这段素隆就是,禅位侄子段素真,后来段素真禅位孙子段素兴。

大理国皇帝出家为僧,一是逼迫所至。段氏大理国的建立,一开始就借助高氏贵族势力,建国后,虽少外患,却内乱不断,每次平乱,都无奈仰仗高氏出兵灭之,至是高氏益盛,权力益重,宰相皆出自高氏之门,高氏攫取权柄,权倾朝野,王室实力削弱,促成段氏统治危机,沦为傀儡。搞得段氏皇帝疑惧害怕,忐忑不安只好避位求存,出家做了和尚。这段寿辉,段正明,段正淳等都是。

高升泰在称帝之时认为是人心所向,原先大理国臣民尽皆拥戴。然而当他登基以后,高氏毕竟不是正统皇族,在大理段氏的反弹下国内诸多反对势力渐渐抬头,矛盾日趋严重。在高升泰渐渐醒悟,高氏只要掌握大权,是不是皇帝其实就是一个名分,何必为了这个称号让高氏家族处于风口浪尖之上呢?所以,临终前高升泰反复叮嘱儿子,要将皇位还给段氏,同时吩咐高氏子孙不得再学他称帝,要调和与段氏以及反抗势力的矛盾,这样高氏家族才能获得长久利益。

高升泰无疑是非常有智慧的政治家,临终前这道命令非常明智。在高升泰死后,他的儿子拥立段正淳为帝,高氏家族还是一直掌握政权,地位没有半分变化

导语:北宋建国的时候,其实就比较憋屈了。因为燕云十六州拿不回来,此后西夏又被分了出去,自此宋朝完美地错过了对西域的控制权。

大理国皇帝:历史上的大理国为什么有皇帝主动退位出家为僧的传统?

打不过大辽我们可以理解,毕竟契丹人比较勇猛。打不过西夏也还凑合,毕竟那个时候是党项人的巅峰时刻。可问题是北宋为什么连云南的大理都不敢欺负呢?这未免也太尴尬了吧?

大理国皇帝:历史上的大理国为什么有皇帝主动退位出家为僧的传统?

大理国皇帝:历史上的大理国为什么有皇帝主动退位出家为僧的传统?

大理国皇帝:历史上的大理国为什么有皇帝主动退位出家为僧的传统?

大理国皇帝:历史上的大理国为什么有皇帝主动退位出家为僧的传统?

一、段思平是汉人,跟北宋不灭大理,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大理国实际上的开国皇帝,其实就是段思平,这跟小说里是一样的,段正淳就是段思平的后裔,也是大理国的第15位皇帝。

大理国皇帝:历史上的大理国为什么有皇帝主动退位出家为僧的传统?

仅十月干贞自取之,国号大义宁。于是段思平起兵讨平之。赵氏、杨氏得国共九年。石晋天福二年,属于大理。宋初因之《绎年运志》:段氏之先为武威郡白人,有名俭魏者,佐阁罗凤有功,六传至思平而有国,改号大理。十传至段庆义,为其臣杨义贞所弑,自称广安皇帝。---《读史方舆纪要》

段思平本身是汉族人,他是汉裔白蛮,有着汉族人的血统,世代是南诏武将。手里有了权力,段思平便联合当地的奴隶发动了起义,最终灭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

那么北宋时期,没有南下征讨大理,真的是因为段思平是汉人后裔么?当然不是这样。我们看看北宋建国后灭了哪些国家。

赵匡胤先灭了孟昶的后蜀,孟昶是正儿八经的汉族人。又灭了刘鋹的南汉,刘鋹也是汉族人。再就是灭了李煜的南唐,咱们都知道李煜肯定是汉族人了。此外还有钱弘椒的吴越,钱弘椒家是著名的钱塘钱家,当然也是汉族人。后来赵光义称帝以后,又灭了刘继元的北汉,刘继元也是汉族人。这么多汉族人建立的国家,赵匡胤和赵光义都没有放过。他们怎么可能因为段思平是汉族后裔,就放过大理呢?皇帝要考虑的,当然是自己国家的利益。他们根本就不可能去考虑个人情感上的好恶,如果当时灭了大理是有好处的,而且轻而易举的话,我想赵匡胤或者赵光义,是不可能在这件事上犹豫的。

二、大理国可以挡住部分吐蕃的边境线。我们看大理的地理位置,或许能够解开不灭大理的重要原因。当年的大理国相当于现在的云南再大一点的样子,所以说地盘是处于西南方向的。

其实在西南方向,中原王朝一直都忌惮着另外一个强大的国家,那就是吐蕃。尤其是在唐朝的时候,吐蕃的大军多次袭扰唐朝。

二月癸亥,以大理国主段和誉为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甲子,会道士二千余人于上清宝箓宫,诏通真先生林灵素谕以帝君降临事。---《宋史》

唐玄宗时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把西域和和河西走廊的人马都调往中原镇压叛乱了,直接导致吐蕃一波肥,占了大片土地。

此后吐蕃虽然也发生了内乱,也开始逐渐萎缩,甚至于在北宋之前就已经亡国,被分裂成了四个集团,可是他们依旧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北宋王朝我们都知道,是一个软蛋王朝。能用钱解决问题的,绝对不会动武。这么一来,我们就能够理解,北宋为什么没有灭大理了。

大理的边境线和吐蕃接壤的地方非常长,如果打下了大理,所获得的收益尚且不知道多少,就必须要派遣大量兵马前去镇守边境,这是宋朝皇帝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把大理留着,帮助他们看住了吐蕃那些蠢蠢欲动的力量,这反倒是一件有利的事情。所以说宋朝留下大理,还是有好处的。

三、忙着灭南唐、吴越,又要夺取燕云十六州,没工夫搭理大理。赵匡胤本来是选择先南后北的方式,一统江山的。所以大理按道理应该在计划范围之内,可是当时赵匡胤太需要灭了南唐和吴越了。

在灭了南汉以后,北宋对南唐已经形成了合围之势。要么向西攻打大理,要么向东攻打南唐。很显然拿下经济繁荣的南唐,是更有价值的。

五月丙辰朔,诏邕州沿边州峒首领来降者,周惠之。癸亥,诏试医学生。丙寅,分两浙为东、西路。丁卯,城茂州。壬申,诏安南诸军过岭有疾者,所至护治。丙子,大理国来贡。庚辰,静州下首领董整白等来降。---《宋史》

为此赵匡胤丝毫没有犹豫,就带领大军灭了南唐。此后吴越国也举双手投降,北宋这才有功夫去对付大理。

此后为什么还不打大理呢?因为大理早就向北宋称臣了,表示北宋才是正统,他们是藩属国罢了。

而且赵匡胤和赵光义,都将眼光着眼于北方的燕云十六州。拿下燕云之地,比拿下大理要重要得多。所以他们又没工夫搭理大理国。

这么一来大理可就在夹缝里生存下来了,由此可见,老赵家不是不想灭了大理,只是权衡利弊以后,发现灭了大理,意义并不大,索性也就先不管大理了。

总结:北宋重文轻武,战斗力太弱了。打不赢大辽、西夏,这也就算了,后来的北宋甚至连大理都不敢招惹,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毕竟北宋皇帝都不愿意惹事儿。

自打赵光义雍熙北伐惨败以后,北宋皇帝一个个都非常怕打仗。比如说宋真宗和萧太后签订澶渊之盟之前,宋真宗吓得差点要迁都南方。

宋朝皇帝担心武将造反,所以把兵权都交给了文臣。可是文臣打仗不给力啊,武将日子又过得憋屈,这就造成了宋朝战斗力十分低下的毛病。莫说是大理了,就算是平定自己国内的叛乱,都能让北宋折了半条命。

参考资料:

《宋史》

《读史方舆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