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淝水之战、地方豪强等各占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这些势力彼此之间互相争斗,最终袁绍和曹操从中崛起,成为两股最大的势力。建安四年,袁绍率十万大军攻击曹操,而曹操手头只有二万左右兵力。在经历延津、白马等战之后,袁、曹两军相持于官渡,并在此展开战略决战。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后,建议曹操以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率步骑五千,利用暗夜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得到消息后,一边派人救援,一边命张郃、高览率重兵猛攻曹军大营。可是曹营坚固,一时攻打不下。而曹操则在乌巢大破袁军,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得知粮草被焚后,张郃、高览投降曹操,袁军军心动摇,开始溃败,仓皇之间,袁绍只带着八百骑兵退回了河北。经过一年多的对峙,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北方胡人大举进入中原,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淝水之战。大量汉人被迫南迁,317年司马睿在南京建立了东晋政权,占据了淮河以南的大片地区。而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经过混战后,最后由氐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前秦君主苻坚任用汉人王猛后,国家实力大增。王猛生前认为,攻打东晋的时机不成熟,一直阻止苻坚征伐东晋。378年,也就是王猛去世八年后,苻坚亲率百万大军,决定一举攻灭东晋一统天下。此时,谢玄镇守广陵,之前他从江北流民中招募了大量精兵,组成北府兵,由刘牢之等人率领。苻坚先下攻下南阳和襄阳,然后兵锋直指彭城。谢安令谢玄率五万北府兵自广陵起兵,沿淮河西上,迎击前秦主力。苻坚攻战寿阳后,为速战速决,派东晋降将朱序去劝降,朱序却趁机把苻坚的情报全部告诉东晋,并建议东晋趁前秦军队还未完成抵达战场之机先发制人,击溃前秦的先锋部队。于是晋军西行,与前秦军对峙于淝水。二十月,决定后退让晋军渡河,以利于双方决战。苻坚的打算是趁晋军半渡时发动袭击,但前秦军后移时,朱序等人即在阵后大叫秦军失败了,后边的秦军信以为真,阵脚大乱,晋军全力出击,一举击溃前秦十五万大军。苻坚中箭后,率余兵拼命逃回北方。一路之后,听到风声以及鹤鸣声都认为是追击的晋军,回到北方时百万大军已失去十之七八。
官渡之战和淝水之战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淝水之战,但两者的历史意义却有所不同。
官渡之战是袁绍与曹操争夺北方霸主的转折点,经此一战,曹操彻底扭转了自己长期以来与袁绍争锋中的劣势,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之后,北方地区由分裂走向统一,揭开了三国时代的序幕。
淝水之战的胜利使得东晋在南方地区的统治得到了稳定,从而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契机,使得流落到南方的中华文明有了延续和发展的基地,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而前秦在淝水之战的失利,则使得北方的统一局面灰飞烟灭,北方大地重陷混乱,最终形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公元383年,前秦通过对外战争统一了中国北方之后,开始把目标转移到了偏居一偶的东晋身上。双方实力对比,表面上看差距明显,前秦兵强马壮,东晋实力不济。然而,这场战争却以前秦的惨败告终。
有人说东晋的胜利属于侥幸,实则不然。在经历了西晋的叛乱之后,南迁的东晋开始奋发图强,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来增强国力。
经济发展迅猛,为战争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东晋的简文帝和孝武帝在位期间,轻徭薄赋,恢复农业生产,使经济得以恢复。正如《晋书志第十六·食货》中记载:“孝武太元二年(公元378年),除度田收租之制,王公以下口税三斛,唯蠲在身之役。八年,又增税米,口五石。至于末年,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粮食有了社会秩序就稳定了,人口数量也随之增加,就能提供更多的兵源,为淝水之战的胜利打下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用人唯贤,重用谢安等贤才苻坚的儿子苻宏曾说过:“吴今得岁,不可伐也。且晋主无罪,人为之用;谢安、桓冲皆一方之俊才,君臣戮力,阻险长江,未可图也。"
从苻宏的表述来看,谢安确实是个让敌人惧怕的人物。无论从天赋、应对危机时的从容镇定,还是对外的指挥作战经验来看,谢安都是对付苻坚的最合适人选。事实证明也是如此,谢安以少胜多大败苻坚。
组建北府兵,加强北部边防《晋书·刘牢之传》中说:“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琊诸葛侃、平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勇应选。选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
尽管东晋在军队数量上比不上前秦,但是军队的战斗素养相当高。尤其是在淝水之战中刘牢之率五千北府兵杀败五万前秦军,足可见这支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说,东晋能以少胜多战胜前秦,并非偶然。在物质保障为基础,采取正确的战略举措,以贤能的指挥官带领精锐之师,面对前秦军队这样的乌合之众,胜利是必然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