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1893.10.18-1988.6.23),男,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梁启超简介、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梁启超简介,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

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梁启超简介。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学术成就:

梁漱溟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他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

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

个人评价:

著名学者林毓生认为:梁漱溟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构思宏大的社会改造试验,尝试将西方现代化的优点与中国文化的优点融合起来,为此进行了积极而可贵的探索。

著名学者许纪霖:

①现在的绝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是学者专家,为稻粱谋,有专业精神,但不再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中国社会仍然处在转型期,我们还需要梁漱溟式的人物。

②放着北大教授不做,梁漱溟居然去进行乡村建设的尝试,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在他看来,儒家的义理不是在课堂谈谈就可以,而是要在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生活里去实践的。

家庭成员:

梁漱溟远祖为元朝宗室,父梁济(巨川)(1858-1918年),内阁侍读,著有《桂林梁先生遗书》。母张氏,大理人,白族。曾在北京女学传习所任教。兄焕鼐,日本明治大学商科毕业;妹焕诘、焕绅,均毕业于京师女子师范学堂。

梁漱溟原配夫人黄靖贤(1893—1935年),1921年与梁漱溟结婚。育有长子:梁培宽,次子:梁培恕。第二任妻子陈树芬。

谢谢邀请!小编是说这个对联吧?

梁启超简介:梁启超的父亲梁簌溟的生平介绍是什么?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来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梁启超简介:梁启超的父亲梁簌溟的生平介绍是什么?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梁启超简介:梁启超的父亲梁簌溟的生平介绍是什么?

梁启超简介:梁启超的父亲梁簌溟的生平介绍是什么?

据说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茶坑村人。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之一)。光绪十六年(1890年)春,年仅十七岁的梁启超赴京师参加会试,路过武昌(今武汉市武昌区),遵老师妻兄李端棻(1833年—1907年,字芯园,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清泉县(今衡阳市衡南县)人,清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出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市】。北京大学首倡者、戊戌变法领袖、中国近代教育之父,历任山西、广东、山东等省乡试主考官、全国会试副总裁、云南学政、监察御史、刑部左侍郎、仓场总督、礼部尚书等职)之嘱。前去拜会晚清重臣、洋务派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今河北】南皮)。

张之洞闻知梁启超才学出众,想考考他。接到名帖,沉思片刻写上一上联命人交与梁启超。上联是: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来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梁启超接到此联,知道此联是张大人是要考考自己,思索一会儿,梁启超写下下联交来人送还给张之洞,下联是: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张之洞看罢下联,对梁启超出语不凡惊叹不已!忙命人打开中门,迎接梁启超入内。

注:“四水”指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四时”指春、夏、秋、冬;“江夏”指武汉;“三教”指儒、释、道;“三才”指天、地、人;“儒人”指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