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让人笑不出来的笑话徐娇汉服。

首先徐娇汉服,我们为什么要“复兴汉服"?

哦,有些皇汉说“中国那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就汉族没有,所以我们必须有”,且不说这种说法是否成立(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多数民族也没有或不穿什么“民族服装”,这完全不妨碍他们屹立于世界),目前街上所谓“汉服”,真的是“民族服装”么徐娇汉服?且不说这些汉服中最讲究的不过是用唐末才成规模引入、宋末才成气候的棉布制作,剩下的有用涤纶的,有用泡泡纱的,还有用毛毯的,您说这个玩意是汉服,汉代人认识么?什么?这个汉不是汉朝是汉族?那么您扯什么深衣曲裾?那么我们不都是汉族?那么我们现在穿的衣服不也就是“汉服”了么?

其次,就算是深衣曲裾,使用麻布或丝绸的“汉服”(这样的合格汉服我十几年来没在现代汉服爱好者中见到哪怕一身),在汉代也仅仅是文官和士子的礼服,武官多数穿改良的胡服(总记得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吧),普通劳动人民则穿各种轻便的短衣,甚至文官、士子在非礼仪场合也不穿这样,一种在当年就只有狭窄适应面和小受众的服装,为什么两千年后要去推广徐娇汉服?

中国服饰的改革、演变,是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和生活甚至生存环境的结果,当初以深衣曲裾为礼服,是适应周-汉“以礼孝治天下”的需要,也是和文官、士子慢节奏和车行、跪坐等生活习惯相适应的,平时劳作、打仗用不上,五代以后不再席地而坐,车也因中国马车发展中“点错了科技树”而被坐轿、骑马所取代,深衣曲裾即便文官和士子,即便礼仪场合,也变得越来越不适应徐娇汉服。这种自然演变和适应不但古代有,近现代也有——风靡一时的“改良版旗袍”在建国后很快式微,不仅因为社会观念的演变(否则就无法解释同样被打压的连衣裙很快复兴,而旗袍就此变成小众),更因为那种适合黄包车出行的衣服,在挤公交、赶地铁和自驾车时代是根本没办法满足职业女性出行需要的。’

服饰最基本功能是御寒,其次是蔽体,再次是实用,更次是文明,然后才是美观,被一小群现代人类炮制出的、不属于任何朝代的“汉服”,符合其中几点?您真的认为某些留着分头、戴着眼镜,穿着内衣裤和廉价球鞋的“汉服秀”很美?

某些皇汉扬言“汉服就是传统文化”、“推广汉服就是推广传统文化”,这简直是笑话: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其内涵,如经史子集,如格言训条,如文章制度,如金石字画,如古建墓葬,如乡规民约……即便这些也要扬弃,要适应时代需要,而绝不能一味照搬,把传统文化“形而上”为一个简单且荒唐的“汉服外皮”,是莫名其妙的懈怠——事实上我和汉服党交往多年,在“国学”方面貌似还没发现比我略强一点的,一个都没有。

能够适应时代的传统是不需要“弘扬”和包装的,先秦就开始使用的筷子至今也没啥改变,我们不一直在用着?我的一位朋友曾应邀参加汉服党聚会,他穿着运动服参加,结果聚会因部分汉服党挤不上公交而一再延期开始,聚餐时同桌又因宽袍大袖不便,被这位朋友抢光了所有大虾,期间曾有人如厕,因曲裾的妨碍半小时都出不来……如今这个时代,推崇这样的东西,是想让更多人被逆淘汰么?

好吧总结一下:汉服或随便什么服好歹是件衣服,每个人都有权去穿,去喜欢,但打着“弘扬传统”的幌子硬性推广已经不好,以此为由攻击异议者“不是中国人”就简直岂有此理,某些地方、部门则更不应靡费公帑和公民税款,去帮助推广这种比“白象”还不如的废物点心。

不知道题主是妹纸还是汉子。而且胖子也得分很多种胖子的,是高胖子呢还是矮胖子呢?又高又胖或者又矮又胖的话可能在成品店就没法找到码了,需要找一些可以定制的店去定制,或者自己来料定制,不过现在大部分的品牌店都不接定制了,记得几年前重回汉唐之类的加钱可以定制款,现在不行了……现在还可以的大概有菖蒲汉服,凤翥斋,汉嗣之类的吧。

徐娇汉服:如果要复兴汉服,那么汉服应该在现代生活中取得什么样的定位?

徐娇汉服:如果要复兴汉服,那么汉服应该在现代生活中取得什么样的定位?

款式方面的话其实汉服对于胖子都还算是友好的,他们的放量相对大一些。女胖子的话可以考虑齐胸襦裙,但是你要看你胸大不大,如果大的话千万别穿!不然看起来会像一个孕妇,还像一个水桶,如果真的想不开打算穿齐胸的话,记得搭配一件大袖衫。另外比较推荐的就是明制的袄裙了,明制的衣服对于胖子来说都还不错,袄裙穿上去的话反而还会显瘦的。

然后呢,魏晋风的可以考虑一下,比较的宽松。如果不介意曳撒等等的话也可以穿穿曳撒,其实也挺帅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