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没有这回事刘娥狸猫换太子。真相如下:
宋仁宗皇帝对刘太后是很尊重的,这是借腹生子,并不是狸猫换太子,刘太后和李宸妃配合的十分黙契,当年刘贵妃得到宋真宗皇帝的宠爱,但无子,又出身卑微,在后宫竞争中处于劣势,此前宋真宗皇帝有几个皇子都天折,己养有几位宗室儿子在宫中,此时刘贵妃的贴身宫女李氏怀孕,经过密商,真宗对外宣布是刘贵妃怀孕,李氏地位卑微,将儿子挂在刘贵妃的名下,立为太子的机会自然多,因此李氏很高兴的答应了这件事刘娥狸猫换太子。
章献明肃皇后(968年-1033年三月),名不详(一说名刘娥),益州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华阳镇)人,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功绩赫赫,常与汉之吕太后刘娥狸猫换太子、唐之武则天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娥祖籍太原,生于宋太祖开宝元年(公元968年),祖父刘延庆在五代十国的后晋、后汉时任右骁卫大将军(后晋高祖石敬瑭起兵于太原南,而后汉则建都太原),父亲刘通是宋太祖时的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因此刘家举家迁至成都华阳。生刘娥之时,母亲庞氏曾梦到明月入怀,醒来后便生下一女,取名刘娥。然而刘娥出生不久,刘通便奉命出征,谁料牺牲于战场上,因刘通无子,家道中落,庞氏只好带着襁褓中的幼女寄居娘家。不知是否庞家穷困,还是刘通生前未敛财产,刘娥虽然身为刺史千金,读书识字,却学会一手击鼗的谋生技艺,善说鼓儿词。刘娥十三四岁的时候,庞家就把她嫁给一名年青银匠,龚美。刘娥嫁夫随夫,跟着龚美一起来到京城开封谋生。龚美手艺出众,又为人和善,善于结交朋友,尤其与襄王府里当差的张耆交好。襄王正是未来的宋真宗赵恒,此时他的名字还叫赵元侃,尚未被册定为太子,年仅十六岁。
赵恒当时尚未婚配,听说蜀女才貌双全,便让随从去暗暗物色一名。刘娥随夫抛头露面击鼗挣钱,自有美名在外,为赵恒的随从们所知,龚美得知是王府选姬,不愿放弃,改称是刘娥的表哥,让刘娥入王府。
(不过关于这段故事,也有说法是刘家家道中落,刘娥举目无亲,好心人龚美收留她,让她一起跟着去开封,两人对外称是表兄妹,其实不是夫妻。反正究竟是不是只有宋真宗知道了。)
景德四年四月十六日,郭皇后病薨,享年三十一岁,谥号为庄穆皇后(后改章穆皇后)。真宗心里虽然很想立刘娥为后,但是刘娥既无子嗣又出身低微,群臣们都不赞同,反而要求册立十四岁的才人沈氏为皇后。沈才人虽然是大中祥符元年才入宫的,然而她出身高贵,是宰相沈伦的孙女。真宗不悦,索性让后位空缺,不谈立后之事。
然而刘娥虽然长年受宠,却无法怀孕。她身边的侍女李氏,突然一日梦到仙人下降为子,真宗和刘娥大喜,想出“借腹生子”的方法来。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10年)四月十四日,李氏生下一子,赵受益(即后来的宋仁宗赵祯)。皇子虽然是李氏所生,却只会认刘娥为母。真宗早在孩子出生三月前,便已宣布刘娥怀孕,册封刘娥为修仪,与刘娥交好的杨才人则晋封婕妤。皇子虽然是刘娥的儿子,刘娥却没有亲自抚养,而是交给杨婕妤抚养。杨婕妤亦是成都人,比刘娥小十六岁,与刘娥情同姐妹。真宗爱的既是刘娥,对杨氏也有好感,因此刘娥每每晋封,也少不了杨氏一份。时刘娥四十多岁,精力自然不如二十多岁的杨氏充沸,便让杨氏代行哺育之职。
有了儿子之后,真宗便名正言顺的封刘娥为皇后。
并封李氏为崇阳县君。不久,李氏又生下一女,晋封才人,正式进入妃嫔行列。不幸的是,小公主很快夭折。李氏自认命薄无福,终其一生,都并未与儿子相认。
天禧四年二月(公元1020),真宗患病,难以支持日常政事,上呈到皇帝那里的政务实际上都由皇后刘娥处置。后来,真宗更是病重,下诏:“此后由皇太子赵桢在资善堂听政,皇后贤明,从旁辅助。”此诏书便认可刘娥裁决政事的权力。
乾兴元年(公元1022)二月甲寅,54岁的宋真宗赵恒病逝于延庆殿,遗诏曰:太子赵桢即位,皇后刘氏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而小皇帝赵桢这时只有十三岁,实际上就是由刘娥处理政务。
明道元年(公元1032)二月,李氏患了重病,刘娥连忙派太医前去诊治,并晋封她为宸妃。然而李氏薄命,封妃当天,便病薨,享年四十六岁。起初,刘娥只想以普通宫嫔的身份殓葬了事,然而听了宰相吕夷简的劝说,刘娥以一品礼仪将李妃殡殓,在皇仪殿治丧,并给李妃穿上皇后冠服。李妃的父亲得到追封,兄弟李用和也再次晋升。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宫闱秘事,特别是那些宫廷大案,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曲折离奇的狸猫换太子案就是如此。有人以为这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也有不少人认为这完全是文学家的杜撰。其实,这是一个有着极其相似历史原型的虚构故事。它在宋朝有真实原型,主要情节与真实的历史相似度很高。当然,这个故事也有大量虚构成分。
就精彩程度而言,狸猫换太子案的历史真相与小说故事相比毫不逊色。这是北宋法律史上的一桩公案,也是北宋政治史上的一段传奇。
元朝是我国杂剧文化高度繁荣时期,早在那时便有人根据宋朝的一段宫廷公案写成了《金水桥陈琳抱妆盒》的剧本。它被搬上舞台后受到观众欢迎,这便是狸猫换太子案的最早版本。此后这一故事在明清两朝被不断完善,清朝小说《三侠五义》将这一故事作为该书第一回的开篇大戏,并且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了详细加工,人物更为丰满,情节更加跌宕起伏,遂成了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狸猫换太子故事。
在小说中,这个故事发生在北宋真宗、仁宗年间。宋真宗赵恒自从皇后去世之后,一直没有立新皇后,恰巧他宠幸的两位妃子刘妃和李妃此时一同怀孕。宋真宗非常高兴,便下令谁生的孩子是儿子,便将母子立为正宫皇后和太子。刘妃是个心狠手辣之人,她觊觎后位已久,生怕李妃生下的是儿子,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于是,刘妃便和手下太监郭槐商议准备加害李妃。刘妃与郭槐商议秘计之时,被刘妃宫中一位宫女寇珠听到。寇珠虽是刘妃心腹,却素有忠义之心,听到消息后一直替李妃感到担忧。
不久,到了李妃生产之时,刘妃和郭槐花重金收买了接生婆。接生婆提前准备了一个大盒子,里面放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李妃生下一个男孩后便昏过去了,接生婆趁机便把皇子装进提前准备好的盒子内,把盒内的狸猫拿出包好当作李妃生的“孩子”。
刘妃拿到装有太子的盒子后将其交给宫女寇珠,让她将孩子勒死丢到金水河里。寇珠接令后,不想做此罪大恶极之事。正犹豫间,忽然看到太监总管陈林手捧宫盒从眼前而过,他正奉皇命到御园采办果品。寇珠知道陈林也是素怀忠义之人,便将此事告知陈林。陈林知道事关重大,便将皇子装到手捧的宫盒内。他巧妙地躲过了刘妃和郭槐等人的盘查,将孩子偷送到八贤王府。陈林将事情原委告诉八贤王,八贤王认为事关重大,须待合适机会将真相告知皇帝,于是暂将孩子养在自己王府之中。
刘妃将李妃生下“孽种”之事奏明宋真宗,皇帝大为恼怒,将李妃打入冷宫。不久,刘妃生下儿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终于当上了皇后。不过六年以后,刘妃所生的太子不幸去世,宋真宗便再无子嗣,因此非常悲伤。有一天,宋真宗发现八贤王的世子聪明伶俐,又与自己相貌相仿,于是立他为皇太子。
刘后见此太子长得有几分相似李妃,便心生疑虑。太子路过冷宫时,看到李妃可怜,又向刘后求情释放李妃,刘后便更加惶恐。于是她向皇帝进谗言,说李妃在冷宫每日诅咒皇帝。宋真宗大怒,便下令赐死李妃。幸有宫人余忠偷代李妃而死,李妃被人护送出宫到陈州避难。
多年以后,宋真宗早已去世,太子继承皇位,这就是宋仁宗,刘后也成了皇太后。一次,包拯奉皇命赴陈州查办赈灾案件,在陈州避难的李妃找到包拯,向包拯诉说冤屈。包拯遂带李后回京,用计使此案沉冤昭雪。
在大量人证、物证面前,宋仁宗恍然大悟,悲喜交加地与李妃母子相认。真相大白后,刘后气绝而死,郭槐等帮凶也认罪伏诛。宋仁宗诏告天下尊李妃为太后,并对包拯等人厚加赏赐。这便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京剧《狸猫换太子》剧照
狸猫换太子案是一个精彩的公案故事,惩恶扬善和团圆结局十分符合中国百姓的胃口,更有助于这个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其实,这个故事有着很相似的历史原型,但是案件的过程、结局却与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有着很大不同。
刘妃、李妃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们的确是宋真宗赵恒的妃子,也的确和宋真宗、宋仁宗父子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情仇。
刘妃是四川人。当她还在襁褓中时便成了孤儿,由外祖母家抚养长大。刘氏相貌出众,奏得一手好乐器。因家境贫寒,不幸沦为倡优,四川银匠龚美娶她为妻。后来,龚美带着她到北宋首都开封谋生。
当时的皇太子赵恒正执掌开封府,龚美因锻造出众得以结交皇太子。太子赵恒对龚美说:“四川女人美貌多才,你替我找一个四川姑娘吧。”龚美遂将刘氏献给太子,太子对其宠爱有加。
太子的奶妈对此十分厌恶。有一次宋太宗问太子奶妈“太子最近消瘦憔悴,左右是什么人在侍奉他”?奶妈便将此事告诉了皇帝,皇帝于是让太子赶走这个女人。太子无奈从之,却偷偷将刘氏放在了亲信张耆之的家中,还专门给她盖了房子。宋太宗驾崩后,太子即位为帝,是为宋真宗。他又将刘氏接入宫中封为德妃。
刘妃不但颜值高,音乐好,还有着很高的文化素养。史载她聪明过人,通晓书史,对于朝中事务,只要听一遍就能够详述其本末。宋真宗退朝后,刘妃常常陪皇帝批阅奏章到半夜,参与了许多军国大事的决断。宫中事务,皇帝也时常听取刘妃的意见。
皇后郭氏去世后,宋真宗想立刘妃为皇后,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宋真宗不从,坚持立刘氏为皇后。当上皇后的刘妃政治地位大大提高,天禧四年(1020年)宋真宗病重以后,军国大事便主要由刘后决断。
在真实的历史上,另一位女主角李妃,在刚入宫时只是侍奉刘后的一名宫女。成为宋真宗的嫔妃后,她在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生下一个儿子,这竟然是宋真宗唯一长大成人的儿子,也就是日后的宋仁宗赵祯。
李妃怀孕生子的时候,正是刘后权势熏天之时,孩子刚一生下,刘后直接凭着自己的权势将李妃的孩子据为己有。因此,刘后夺李妃孩子是事实,但并不是通过狸猫的方式“巧取”,而是凭借自己的权势“豪夺”。受害者李妃惧于刘后的权势,也未曾做出反抗,终身也未能与自己的儿子相认。
李妃去世之时,刘太后本想以普通宫人的礼节将其下葬,丞相吕夷简却上书要求厚葬李妃。
刘太后轻蔑地说:“一个宫人死了而已,丞相这是什么意思?”吕夷简答道:“臣待罪宰相,事无内外,无不当预。”刘太后生气地说:“丞相是想离间我和皇帝的母子感情吗?”吕夷简从容答道:“太后如果不考虑刘家未来的安危,臣就不敢多说了;若您挂念刘家安危,请用厚礼安葬李妃。”
太后终于醒悟,遵吕夷简之意用一品礼仪厚葬李妃。临葬之时,吕夷简又告诉主管官员罗崇勋:“李妃应当身穿太后礼服下葬,用水银实棺。日后若是出了差错,别怪我没提醒你!”罗崇勋遵嘱照办。
宋仁宗赵祯十三岁即继承皇位,根据先皇遗诏遵刘氏为太后,军国大事悉决于刘氏。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宋仁宗的身世,但是惧于刘后权势,当时谁也不敢向宋仁宗说明真相。
宋仁宗画像
刘后夺子之举虽然不齿,但她多年来极力辅佐宋仁宗治国,赵祯与刘后母子情深。刘太后病重之时,宋仁宗极尽孝道。
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去世,燕王才向宋仁宗告明身世“陛下是李妃所生”。宋仁宗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不已,连日不朝,并且下诏罪己,追封李妃为太后,厚待李妃族人。
当时,朝野盛传李妃是被刘后害死的。为李妃重新安葬时,宋仁宗赵祯亲赴墓地哭祭。开棺之时,李妃面色如生,是穿着皇太后礼服下葬,因为是用水银保护,所以并未腐烂,也证明了李妃并非刘氏害死。
宋仁宗感慨地说:“人言其可信哉!”于是更加厚待刘氏,吕夷简的良苦用心终于起了作用。尽管如此,刘后夺子、干政、逾制等跋扈行为不能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容,当时朝野舆论不断用此攻击刘太后。名臣范仲淹向宋仁宗反映这些情况时,仁宗答道:“此朕所不忍闻也。”他下诏内外都不要再提及此事了,极力维护刘太后的尊严。
在民间传说中,刘后是酿造悲剧的罪魁祸首,是十恶不赦的“奸后”。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刘后却是北宋政治史上的一位政治女强人。她经历坎坷,辅佐真宗、仁宗两代皇帝,执掌北宋朝纲多年。刘后执政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卓有建树,宋朝国力日渐昌盛,为此后宋仁宗时期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更关键的是,她虽然夺走了李妃的儿子,但是却尽心竭力培养赵祯,赵祯终成宋代明君,受到史家无愧“仁宗”庙号的高度评价。因此,刘后的贡献值得肯定。值得一提的是,本案真相大白于天下之时,包拯仍未出仕,并未参与其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