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奇案”,可能很多人会想到诸如福尔摩斯探案小说或是香港的各种惊悚影片,可要是说到“古代奇案”,似乎就一时间找不出太多能给人留下鲜明印象的来洪武四大案。其实,在中国古代还是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案件的,那么,历史上有哪些不可思议的大案呢?
说到不可思议的案件,就不得不提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大案。他出身贫寒,从小深受贪官污吏之苦,于是他掌权后,严禁贪墨,用铁腕手段治理腐败,不但亲自主持《大明律》的修订,还将《受赃》作为单独的一册,详细记载了贪赃的处置办法。
其中规定:“监守自盗洪武四大案,四十贯统;枉法赃,八十贯绞;不枉法赃,一百二十贯止杖一百,流三千里;恐吓取财,准盗论加一等,不得财杖刑;私用民力,一名笞四十,罪止杖八十。”除此之外,他还将整顿腐败的事迹编成《大诰》并全国推广,在这本案例书中,我们可以找到“收受衣服一件、靴二双”、“圆领衣服一件”、“书四本,纲巾一个,袜一双”这样的“赃物”,令人咋舌。
在朱元璋这次有些“丧心病狂”的整治贪腐中,凡是贪墨超过六十两的官员一律死刑,而根据估算,明初的六十两银子放到今天不过三万六千人民币左右,实在算不上巨额,可见朱元璋的反腐力度之大,程度之严。在太祖朝,涉及贪污腐败问题下狱至死的官员不计其数,在著名的“郭桓案”、“空印案”中,更是有数万名官员被牵连致死。
除了贪污问题,朱元璋还非常重视自己的权力,从一无所有到权倾天下,他无法接受任何人觊觎他的权力,也时刻担心着手下的大臣心怀不轨。为了加强集权,他制造了与上文“郭桓案”、“空印案”并称为“洪武四大案”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据传说,洪武十三年(1380),时任丞相的胡惟庸以家里井中涌出醴泉,是祥瑞之兆为名邀请朱元璋到家中观赏,可朱元璋将至时,却被身旁的小太监云奇勒住马头。从高处看,只见胡惟庸家埋伏了许多士兵,朱元璋大惊,回到宫内就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处死了胡惟庸,与胡惟庸亲善的人也被牵连处斩,其中包括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
这还不算完,胡惟庸伏诛后,又有许多与其有关联的人被检举揭发,前后诛杀三万余人,史称“胡狱”,朱元璋借此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大权独揽,无可节制。不过,胡惟庸谋反这一说法在当时就被质疑,晚明学者钱谦益提出:“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认为故事中提醒朱元璋的小太监子虚乌有,连《明史》也记载道:“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表达了对胡惟庸谋反真实性的疑虑。
十几年后,朱元璋又以手握兵权的总兵蓝玉妄图谋反为名,大肆杀戮功臣名将,于是因此而死者又多达一万五千余人。后人考据,蓝玉的谋反也是很有争议的,并无确凿证据证明。“洪武四大案”,件件都淋漓着鲜血,按死亡人数看,确实都是不可思议的大案。
如果说“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是明太祖朱元璋借题发挥、打击淮西勋贵集团,“空印案”恐怕还真不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弄明白,“空印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何谓“空印案”明王朝规定,和省布政使司、府、县每年都要向户部呈报钱粮、税赋、财政收支账目,户部与布政使司、府、县的账目必须完全一致才能结项。否则,就会被驳回、重新填报并重新加盖各级衙门的官印。涉及省、府、县这样的行政区,如此庞大的人口、如此繁杂的开销,各级之间账目有一定出入是相当常见的。可朱元璋不认账,有出入你就得给我回去重新核算!
南直隶和周边的浙江、福建、江西、山东这些地方相对还好办些,大不了再跑一趟就是了。可甘肃、四川那些地方呢?来一趟南京不容易,因为几个数字大老远又得跑一个来回,简直太折腾了……于是,明王朝的各级地方官员们想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让前往南京呈报账目的官员带上一些盖了官印的空白文书,如果账目有出入,在南京现改现报,省得劳师动众又跑一个来回。平心而论,在洪武年间、面对朱元璋“剥皮实草”的高压,恐怕还没有什么地方官僚员在这上面作文章?无非也就是偷个懒,省得来回奔波罢了,可朱元璋却看出了其中的大弊端。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就好比您去单位报销差旅费,除了正常出差花销的发票之外,您还带上了一大叠盖了税务章的空白发票。如果财务处核算的结果比您花的钱少,您可以抽出几张原来的发票、用空白发票填少一些。如果财务处核算的结果比您花的钱多了,您可以现拿几张空白发票填了补上。这里面会存在多大漏洞,出过差的人想必都清楚。试想,如果财务处的经办人和您串通一气,会产生什么样的“连锁反应”?这个不用本人多说什么吧?即便财务处的经办人不参与,如果预算比您的实际花销多了,这笔差额您肯定是可以通过空白发票昧下来的!虽然这个比方并不十分恰当,但大概其是这么一个意思。
明太祖为何高调处理“空印案”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高调处理“空印案”并不是借题发挥,而是有切实意义的!虽说洪武年间,地方各级官员还没有多少人敢在这上面作文章,官员们充其量也就是偷个懒罢了。可日后呢?一旦这样的先例开了,将来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几乎是可以预见的。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哪个王朝不是如此?开国之初的官员相对都还是比较廉洁奉公的,到中后期几乎都是贪污成风!有了这么一个“来钱”的路子,将来挖大明王朝墙角的官员还会少吗?更重要的是,一旦朱元璋默认了,这就是“祖制”,后来的帝王们还不太好随便改……
朱元璋是什么人?赤贫出身,父母、兄长都是让元王朝各级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给逼死的!他对贪官污吏是有血海深仇的。“这次没怎么地呢,你们就开始惦记着糊弄我老朱了!日后,你们还不妥妥地都是贪官污吏?”这帮倒霉的官员就这样撞在了朱元璋的枪口上,主要经办人全部被咔嚓、协办人杖责一百、流放……几乎无一幸免。
朱元璋之所以高调处理“空印案”,虽然有骨子里对贪官污吏的仇恨心理,但更多地还是从长远考虑,堵死财政方面的一大弊端。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虽然彼时这点儿事情不足以影响到明王朝的根本,可先例一开、后患无穷。朱元璋必须以绝对高压堵死这条路,让后来的官员们没有人再敢碰这根“高压线”。说白了,高调处理“空印案”与“剥皮实草”其实是一样的,主要就是为了对绝大多数官员起到一个震慑作用,而不单纯是处理几个当事人。
至于明太祖朱元璋事先知不知道,个人认为应该是不知道的。首先,朱元璋赤贫出身,根本没有基层衙门的工作经历,打下天下后就直接当了皇帝,对于基层一些见不得光的门门道道其实并不了解。其次,明王朝的基层官员们都知道搞这些是违规、甚至违法的,谁会公开搞这些?朱元璋的特务组织虽然无孔不入,但监视的主要还是高级官员,这些从外地来京呈报账目的普通官员并不是朱元璋的重点关注对象。因此,在“空印案”东窗事发前,朱元璋很可能并不知情,所以才会如此大发雷霆之怒!
所谓借题发挥,恐怕谈不上。在“空印案”的处理上,朱元璋并没有向处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那样无限上纲上线,基本还是局限在监察、司法领域,处理的大多都是事件当事人和相关责任人,并没有无限扩大化。如果是借题发挥,朱元璋似乎不应该“点到为止”,不是吗?就算朱元璋事先已经知道了内幕,恐怕也谈不上是借题发挥。作为帝王、开国皇帝,面对这样的事情,有谁会视若无睹?毕竟,对于开国皇帝而言,“江山是我家的,谁敢挖我家墙角,我就要谁的脑袋,只是惦记也不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