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摆明观点,唐玄宗真的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唐明皇。
首先,唐玄宗成功铲除政敌,登上皇位,崭露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唐明皇。
唐玄宗本身只是唐睿宗的第三子,在宗法和体制上都无所凭借,他是依靠自己本身的实力才成功铲除政敌成为皇帝的。他先是在景龙四年(710)联合姑母太平公主,铲除以韦皇后为代表的政治集团唐明皇;又在先天二年(713)除掉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两次政变成功,让王朝的最高权力回到李氏手中,崭露出惊人的政治谋略。
其次,掌握皇权后吸取经验教训,通过制度设计和安排,杜塞乱源。
唐朝的皇位传承授受之际往往很不正常,玄宗一方面将自己的几个兄弟、十几个儿子和后来的皇孙都安排居住在一起,给予非常好的待遇,营造了友悌孝义的大氛围,也换来了政治上的安定;另一方面,虽然武惠妃、杨贵妃独宠,但玄宗绝不给予皇后名分,杜绝了武则天、韦皇后复出的可能性;对于在自己发动的两次政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禁军,他也分化瓦解,出身亲信家奴的王毛仲、曾经的功臣葛福顺等都被玄宗贬逐诛戮,陈玄礼成为高力士的心腹,确保禁军无法载舟覆舟。
最后,是军事制度上的顶层设计和改革改良。
第一,玄宗将原本属于行军大总管的权力转移给了边防军事统帅节度使,在开元九年(721),就设立了9个节度使和岭南五府经略使这一共10个相关的边防军事统帅,集中管辖区域的军事、行政、财政大权以巩固边防,维护版图,节度使还解决了之前府兵制度下“命将出师”之后临时职务的行军大总管无法与府兵之间建立兵将相习的封建从属关系这一问题,增强了战斗力。
第二,改变府兵制度的征兵方式,由节度使在当地招募史称为所谓“健儿”的长任边军,这样一来,使得内地州郡从此没有所谓的征伐之役,避免府兵制下农民停工废时、跋涉万里去充当士兵的困苦状态。
当然,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后人对节度使这一新制度的设立颇有微词,确实,玄宗本人认知和判断上毋庸讳言存在错误,他对节度使的坐大甚至造反估计十分不足,但是,即使拿安禄山的基本盘范阳节度使来看,前期它主要的功能和任务即防范契丹族和奚族侵扰是完成得很好的,要知道,在武则天时期,这两股势力是中原王朝倾举国之力所难以应付的。
唐玄宗当然有相对昏庸的一面,但综上可见,总体来说,他确实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退一步讲,他的主流是一个盛世英主,这应该是没有太大疑问的。
唐明皇就是唐朝的帝王李隆基,之前叫唐玄宗。后来到康熙年间因为唐玄宗和玄烨犯忌讳,古人非常在意这个东西,就给他改了名字。所以对我们来说唐明皇要比唐玄宗更加的熟悉。
早知道唐玄宗和唐明皇这都是皇帝死后追加的谥号。是史官根据每个皇帝的一生综合起来给出的或褒或贬或中庸的谥号。
照临四方曰明,无幽不察曰明,圣能作则曰明
含和无欲曰玄,应真主神曰玄。
这两个谥号都是意为夸奖。
咱们举个两个反面例子
隋炀帝,好内怠政曰炀,逆天虐民曰炀
周幽王,违礼乱常曰幽,暴民残义曰幽,淫德灭国曰幽
所以我们从帝王的谥号中就能对他的一生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
李隆基本是女皇武则天的孙子,之前TVB有部电视剧寻龙天子讲的就是他,不过里面故事夸大太多,只能看看,不能当真。最近比较火的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圣人李四郎原型也是李隆基。
我再简单说一说唐明皇的一生吧。李隆基从小就聪慧过人。但是生在武则天那个时代,女人都想做皇帝。武则天死后中宗继位,不过他性格过于软弱无能,大权旁落韦后当权。想效仿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的第二位女皇。毒杀了自己的丈夫。然后李隆基和他的姑姑太平公主就看不下去了,联手除掉了韦后,奉隆基的父亲李旦为帝,李隆基也被封为太子,有了角逐皇位的资格。
随后,有个太平公主争权,当中甚是凶险不过也是胜者做了皇帝。当了皇帝以后李隆基开言路,清吏治,重贤臣,任用了姚崇,宋璟,张九龄等。将当时的经济,军事,和民生都达到了空前的进步。
不过李隆基晚年的时候意得志满,沉迷享乐。宠信杨贵妃,不务朝政致使马嵬驿之变。而且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也是李隆基一手造成。这次清明帝王变得昏庸无能实在令人惋惜,不过他亲手开创的那个国力强盛,万国来朝的开元盛世也到此终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