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吴均三书为《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南朝吴均。书为当时一种文体,而非书信。

南朝吴均:南北朝吴均三书是哪三书?

吴均是南朝梁文学家南朝吴均,史学家。虽然幼时家极贫,却勤奋好学,极俱才华,当时的大文学家沈约读了他的诗文都大加赞赏。吴均一生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洲记》十二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文集二十卷》,《续文释》五卷。

南朝吴均:南北朝吴均三书是哪三书?

吴均善于写山水风景,三书均为风景描写,作者看似都在描述壮美秀丽的风景,实则是自己的理想,抱负 因当时的政治黑暗,社会动荡而得不到实现,只能借山水排遣而己南朝吴均。实际上吴均虽然依靠自己的才华经友人推荐与粱武帝,梁武帝也赏识他的才华,入朝为官,可是吴均并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做事,他编著《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梁武帝就是从齐国手里夺得天下建国),幸亏武帝赏识他的才华没有杀他,只是撤了他的官职,不久又把他诏回编撰《通史》,可惜书还没写完,吴均就因病于公元520年病逝,时年52岁。

在史料记载中,端午节与伍子胥并无关系。

南朝吴均:南北朝吴均三书是哪三书?

既然是考察端午节的来源,首先应该锁定农历五月初五。伍子胥的死并不在五月初五,也与划龙舟、吃粽子无关。

真正与端午节有关的历史人物有三个:介子推;孝女曹娥;屈原。我们结合史料说话。

史料一:东汉蔡邕的《琴操》记载: 介子推割其腓股,以啖重耳。重耳复国,子推独无所得。子推怨恨,乃做龙蛇之歌以感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推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

介子推是晋国大臣,曾经在晋文公重耳流亡的时候,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重耳继位后,大封群臣,却将介子推给遗漏了。介子推心中怀恨,一面躲在山中,一面写了歌谣讥讽。重耳下令放火烧山以逼出介子推。不想介子推一根筋,认死理,竟抱着大树,宁死不肯下山受奉上。

重耳心中有愧,于是下令每年的五月初五日不能生火,以纪念介子推。

由以上史料可见,纪念介子推与端午有关。这个风俗从春秋战国时期延续到东汉三国,一直到唐朝才渐渐被取代。

对介子推的纪念,后来改成寒食节。如今又与清明节融合。

史料二、晋代虞预《会稽典录》中有如下记载: 女子曹娥者,会稽上虞人。父盱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七日遂投江死。

晋朝史料记载,孝女曹娥是在五月初五跳河,要把父亲的尸体找出来。曹娥投江,宣扬的是孝顺。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有许多地方祭祀。

史料三、

最初端午并没有和屈原划等号。如今能找到端午与屈原有关的史料,是南北朝时期吴均所著《续齐谐志》: 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江,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白日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恒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曲依其言。

史料中描绘情形与如今端午节非常相像,都提到吃粽子,并且解释了为什么要吃粽子,为什么要缠彩绳,为什么要划龙舟。

在唐朝之后,对介子推、曹娥的祭祀渐渐消失,端午这才成为屈原的专利。

1.谢灵运,原名公义,字灵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是中国诗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的山水诗打破了东晋玄言诗的统治,扩大了诗歌体裁的领域,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同时他还是佛学家和旅行家,兼通史学,擅书法。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2.谢眺,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其诗颇受谢灵运影响,诗风清新流丽,情景交融。现存优秀诗篇绝大部分是山水诗,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的一些短诗,开唐人绝句先河。齐武帝永明年间,谢眺和沈约等人所作的诗注意对仗和音律,称“永明体”。

3.沈约,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湖州德清)人。他经历了宋、齐、梁三朝,是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作为南朝文坛领袖,提出开格律诗的“四声八病”说,为当时韵文创作开辟了新境界,是“永明体”的领军人物。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写作手法高超,钟嵘评其诗:“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

4.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庚肩吾之子。早年与徐陵同为梁朝的宫廷诗人,诗赋被称“徐庾体”。公元554年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长安,后北周代魏后,他官位更高,所作诗赋抒写屈身仕于北朝的痛苦。杜甫曾说“瘐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正是对他后期作品悲凉、刚健风格的评价。庾信是六朝文学集大成的诗人,他融合了南北诗风,成为唐诗的先驱,在文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5.鲍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县北)人。出身贫寒,少有文才,空有抱负,一生潦倒。他和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齐名,合称“元嘉三大家”。他的诗现存约200多首,代表其诗歌特色的是七言和杂言的乐府诗,感情奔放,内容深刻,语言瑰丽,音节错综,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6.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人。他博学能文,曾构思10年成《三都赋》,有“洛阳纸贵”之誉,诗今存14篇,《咏史》八首是他的代表作。诗风语言质朴,刚健豪迈,具有浪漫精神。

7.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早年即有文名。历仕宋、齐、梁三朝。钟嵘《诗品》称其诗“诗体总杂,善于摹拟”。晚年地位升高,才思微退,时人有“江郎才尽”之说。他的抒情赋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如《别赋》《恨赋》等。

8吴均,字叔庠,梁朝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自幼聪明好学。他的诗多描绘山水景物,风格清新,艺术性较高,在当时文坛上颇有影响,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吴均体”,有《吴朝请集》和《续齐谐记》。

9.丘迟,字希范,吴兴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他是齐梁间著名文人,擅长骈文和山水诗。有《丘司空集》。

10.孔稚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为人好文咏,性喜山水,不乐世务。所作以《北山移文》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