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孟子的主张、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推出一系列的政治主张,对后世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以民为本,德治仁政,内圣外王。民本思想在孟子以前已经形成,经过孟子更深刻的阐述,更加具体和完善,在他的政治思想上,首当第一。战国时代的诸侯争霸更加激列,孟子充分认识到统治者要巩固政权进而统一天下,就必须依靠民众的力量,只有民心所向,才能天下归心。
君王对待百姓应该如同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民众的疾苦,当好人民的父母官孟子的主张。民众也应该象对待父母一样,对待君主有着尊重和敬畏。效忠国家,奉献社会。
孟子把儒家“仁”的思想引用为“仁政”,就是以德感化万民,以仁爱布施于天下孟子的主张。民贵君轻的以民为本,就是让老有姓能有足够的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样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而得到天下。如果不顾及人民的利益,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将会失去民心而失去天下。
孟子的仁政要求减少刑罚,减轻赋税,减少劳役,让老百姓能有衣食无忧的正常生活。民众有着自己的田产,能更好地充分发挥,从而增加国力,更好地稳固江山社稷。如果是苛政猛于虎,势必是官逼民反。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孟子的王道政治思想,并不是称王称霸,而是儒家的“内圣外王”。内圣是一个人的内心致力于道德的修养,有着圣人的品质。外王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创造和担当,有着王者的风范。修身齐家为内圣,兼济天下视为外王。
圣王之道在于以德感化天下,争取民心。“仁者无敌”,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在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之时,有着威武不屈的大丈夫英雄气概,有着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任何思想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孟子的思想也有美中不足。他的民本思想从某方面来说,还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来的。尽管孟子的政治思想能给下层老百姓带来利益,但是民众并没有政治权利,没有任何政治保障。孟子也有过余地夸大道德力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其实为政以德的同时,也要适当地辅之刑罚,才能稳定民心,稳固统治。
孟子的《孟子》,展示出孟子政治思想的超前卓越。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体文化,影响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孟子居功至伟。与孔子相提并论称为“亚圣”,实至名归。
谢谢邀请:
为了讲清两者之间的不同,我绕着圈子来讲,请大家不要嫌烦哟。
孟子(公元前372一前289)和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相差180年,比我们现在说到晚清还要久远。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继承者。但由于两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以造成了两人的思想有所不同。
周朝建立之初,周公旦主持制定了典章制度,行为规范,礼节仪式。到了孔子的春秋末期,一些王公贵族互相攻伐,开始不遵守周公制礼了,但还没到完全不守礼法的程度,比如著名的楚庄王攻打宋襄公,宋襄公以楚军还在渡河不让打,过了河,宋襄公又以楚军没整理好队伍不让打,等一切完备再开战,这不是迂腐,是遵守打仗的礼节。所以孔子的思想就是要让人重新回到遵守制度,遵守行为规范,遵守礼仪的轨道上。拿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他的思想比较“柔”。
而孟子所处在战国中期,那时己完全抛弃了周公制的礼,七雄在相互间的搏杀中无所不用,什么“远交近攻”,“合纵连横”,欺骗,探侦,暗杀,只要能取胜就行,所以孟子的思想主要警告当权者,要爱惜人民的生命,不可以胡作非为,同时也鼓励有志者,为扭转这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奋发向上。对应孔子的思想,他的思想就比较“硬”。
那么我们看看两个都说了些什么?对应地来比较一下。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释:你自己都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强求别人做。大家看看是不是有点“柔”?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释:警告当权者,人民才是最高贵的,其次是国家,你们这些当政的,贵族阶层只能排在最末。深意就是警告当政者,要善待人民,不可为一己私利大动干戈,使生灵涂炭,不然人民就可以把你推翻掉。是不是有点“硬”?
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孟子:人不可以无耻。
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孔子:不学礼无以立。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总的来说孔子多以个人修养方面提出劝告,孟子多从当政者入手提出警告。
虽然两者思想有所不同,但本质都是讲仁、义、礼、智、信的,是一脉相承的儒家学派。
本人水平有限,不知有否讲清楚了?或者理解的还不深刻?请您提出批评意见。
谢谢阅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