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就是歌“长恨”白居易的资料,“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白居易的诗通俗直白白居易的资料,街边的小贩都能读懂,为何还称为诗王?

白居易的资料:如何理解白居易的《长恨歌》一诗?

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白居易的资料,很有意思。也许你是明知故问吧!

白居易的资料:如何理解白居易的《长恨歌》一诗?

白居易被称为诗王是当之无愧的。

白居易的资料:如何理解白居易的《长恨歌》一诗?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中年避乱越中,后来考取了进士,进入仕途,做了谏官,多次上书要求革除弊政,同时写了不少的"讽谕诗",常常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因此遭权贵排挤,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的资料:如何理解白居易的《长恨歌》一诗?

他的诗前后变化颇大,前期的"讽谕诗"较多,主要是反映现实的社会,后来"闲时诗"、"伤感诗"占的比例较大。归纳起来,他一身的诗可以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大类。因此,他以诗文著称。特别以《长恨歌》、《琵琶行》等最为流行。有"古今长歌第一人"之誉。

白居易的资料:如何理解白居易的《长恨歌》一诗?

他对作诗文的主张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并且提倡用诗歌补察时政,世导人情,要求有补于政治。他对先秦至唐朝以来的诗人,最推崇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类诗句,说是最有价值的诗。同时也主张"唯歌生民意,愿得天子知"。因此,他的诗富有现实主义意义。

白居易在政治上相对积极,他的诗能深刻地反映阶级矛盾。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与残暴,由于被贬后常常接触社会上中下层人民,对人民的疾苦有所了解,因而,同情低下层人民的遭遇。这类诗在他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瑟琶行》,通过瑟琶女的遭遇寄托被贬后的悲愤心情。他的叙事诗善于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鲜明,布局完整,语言优美。

白居易的诗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他写诗尽量做到让那些没有文化的老年妇女都能理解。据传他写完诗后,先读给老年妇女听,老年妇女要是听不懂,他就修改,一直到听得懂了才定稿。所以他的诗从王公贵族到下人仆夫都能吟咏;从官府到茶馆、驿站到处都有人题写,所以流传十分广泛,甚至说流传到国外。

据统计现在流传的《白香山集》共七十一卷。

作诗之目的,无论抒情也罢,叙事也罢,伤感也罢,闲时也罢,除了抒怀外,总是想给人看,给人诵,给人吟的。正如我们现在玩头条,谁都想阅读量大,难道不是一理吗?

诸如以上理由,白居易诗作之丰富,流传之广泛,对诗歌贡献之大,如果称他为"诗王"是不足为奇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