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丞相的职能,在陈平后来与汉文帝的对话中,有精准的描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曹参代萧何;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丞相的职责,对上是辅佐皇帝,理顺各种关系;对下协调各级大小官员,使其各司其职 ;对外镇抚各个诸侯和外邦;对内要规划各项大政方针,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因此,丞相位高权重,百官之长,其重要性不言面喻。汉惠帝二年,丞相萧何病重,惠帝刘盈前往探视,问其后谁可为相,萧何大力推荐曹参为相,而不是陈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考虑曹参代萧何:
一是信得过。曹参,汉高祖刘邦的老兄弟,沛县起兵的老人,跟随汉高祖刘邦一路东征西讨,忠心耿耿,从未有二心,深得刘邦信任,也有良好的口碑。因此,萧何推荐曹参为丞相,吕后放心曹参代萧何、惠帝放心,上上下下都放心。
陈平,是中途投奔刘邦,投奔刘邦之前,先后投奔过魏王咎,后来又投奔项羽,最后才追随刘邦。虽然归属刘邦后也是忠心耿耿,但与老班底曹参相比,显然是曹参更让人放心,毕竟丞相权倾天下。最重要的一点是,吕后信任曹参,却信不过陈平。
二是镇得住。天下初定,有一大帮骄兵悍将,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一定要镇得住,如镇不住,国家的一切政策方针就难以实施下去。曹参,功勋卓著,攻武关、峣关,平定三秦,协助韩信破赵国,平定齐国、燕国,一路下来,战功赫赫。
汉朝建立之后,分封天下,曹参功勋仅次萧何一人,排在第二位,其他将领无人可比。曹参任丞相,没有人敢不服,镇抚天下百官自然没有问题。陈平,跟随刘邦后,常出奇谋,贡献也很大,但毕竟不是攻城掠地之功,与曹参相比还是差距明显。
三是能协调。丞相有一项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协调各方面关系,保持帝国正常运转。曹参为人忠厚,有长者之风,人缘很好,又是刘邦打天下的老班底,与方方面面的人员都很熟悉,而且还很有威望,协调工作很方便。
陈平,却因半道加入刘邦集团,威信不足,众将也多有不服。更重要的是,陈平从一开始人品方面就有污点,社会上一直在传他“盗嫂受金”,刘邦的一帮老将,很多人在内心深入并不真正信服他。所以,在当时来讲,陈平为相,协调一定是个大难题。
四是能守成。汉朝初立,国家刚刚经历过暴秦和多年的战乱动荡,民生困苦之极,需要恢复生产、休养生息,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
曹参是武将出身,敦厚老实,正如刘邦评价周勃一样,是厚重少文,忠实可靠,没有多少智谋和花花肠子,让曹参接替丞相之位,一定会按照刘邦和萧何制定的既有政策治理国家,实行无为而治的国策,不会轻易更改。
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曹参在齐国任国相九年,信奉黄老的学术,推崇黄老清静无为的治理策略,成绩斐然,在齐国人称贤相。因此,曹参是最合适的丞相人选。
陈平是智谋之士,如继任丞相,未必会坚定不移地执行原有的方针政策,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
从以上四个方面看,萧何只能首先推荐曹参为相,而不会是陈平,而且事实也证明萧何的预见是非常正确的,这才有了后来的“萧规曹随”的成语。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为刘邦开拓了三分之二的疆域,论战功排名第一理所应当。但是为什么第一功臣是文萧何,武曹参呢?原因如下:
刘邦公元前202年在定陶称帝后,又转到东都洛阳。因为时间有限,所以第一次封侯并没有举行“排位赛”。那个时候的韩信高居“齐王”,后来改为“楚王”。一个诸侯王怎么可能再“留恋”一个侯爵?公元前201年,臧荼死后,天下逐渐稳定。刘邦又新迁入首都长安,举行了一次浩浩荡荡的功臣“排名赛”。为什么没有韩信的名字?只有两个可能:第一,韩信还是楚王。第二,韩信在“伪游云梦”中被抓了。一个因为有造反嫌疑被抓的犯人,怎么可能跑到大殿上参加“全民公投”?刘邦集团打压韩信。第一功臣其实刘邦心里早就有数,内定萧何。正是为此在朝堂之上还经历了一场“辩论”。大家一致认为是曹参。因为所有的战役曹参几乎全部参加并且有大功。韩信有的,曹参全部都有。而萧何曹参从最初跟刘邦的老战友拥立之功,韩信却没有。所以,别说韩信,就是张良也没有“资格”排第一。张良当然算是“功人”,萧何也是“功人”,刘邦一番比喻朝堂上一群“功狗”哑口无言。
1.刘邦真小人的风范自有成为“网红”的条件。楚汉战争时,两军对垒,项羽要把他爸吕老太公熬汤,他的回答是:煮好了,分一点给我喝!这流氓的口吻闪现了不为他人羁绊的魅力;彭城一战,他弃甲丢盔逃亡时,把自己的一双儿女蹬下了马车,这毫无怜悯的举动自有残酷的气场,不是忠厚的夏侯婴历史上就没刘盈皇帝了,这样的人在市井街头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成为网红聚人气,是水到渠成的事。
刘亭长从不妄自菲薄,总有坚强的自信,以前不事稼穑,游手好闲,喜欢渴酒,爱说大话,连自己的亲生父亲也斥之为无赖,就是这样的人渣,见到浩浩荡荡的秦始皇的队伍出行的威仪,脱口而出:“大丈夫当如此”!这自信惊天动地,拥有者肯定是人王。
2.刘亭长豪气干云,义薄云天有性格优势。刘亭长押送人员去骊山的途中,跑了不少人,刘亭长并没惊慌,他干脆利落,放跑了愿意走的人,而最后还有十几个人愿跟着他跑,这个举动一般人是难以做出的,设身处地,这得有多大的担待?而这种风范表明了他的气度,他杀沛公后,身为文官的萧何、曹参怕秦始皇怪罪自己,转而拥护刘邦当沛公。
3.刘邦是真丈夫,能伸能屈。刘邦与项羽结为异姓兄弟,是他的谋略,要保存实力,必须如此!“心甘情愿”成为项羽的大将是他忍辱负重,委屈求全以图将来,证明了他的能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