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军机大臣。
遗憾的是军机大臣,军机大臣的权力并不算大,同以往的权臣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清代的军机处表面上很像明代内阁军机大臣,其实区别还是很大的。
明代的辅政大臣会在一封封奏折上,明确写上自己的处理建议,处理方法,交给皇上决定。
虽然原则上皇上具有最终决定权,但很多时候皇上并不太关注不重要的事情,直接就下令秉笔太监按照建议处理。
只有一些皇帝认为很重要的大事,他才会自己参与决策,进行关注。
所以,辅政大臣尤其是首辅,其实是在掌控整个国家,对于国家至关重要。
只是他们的权力,受到皇帝的限制而已。
但清代军机处已经沦为一个执行机构。
虽然原则上军机大臣也是可以说出自己的建议,但大部分皇上都会按照自己的意见处理大小政务。
大大看看雍正、乾隆留下无数的朱批就知道,他们完全掌握了处理政务的权力,都是皇帝自己做主。
军纪大臣的作用就是一个参谋的角色。
当然,军机大臣还是有一定权力的,第一他会按照皇帝意思,直接督促地方官执行命令,有一定的监督权;第二他有资格处理重大案件;第三他负责拟定各级官员名单,呈交皇帝进行升迁降职;第四可以过问科举考试殿试。
所以,军机大臣还是有一定实权,只是难以决定国家的重大政务。
就军机大臣来说,乐得清闲,而且不用担责任。
道光帝最欣赏的官员是曹振镛,此人到了80岁才退休,官僚生涯长达52年,长期担任军机大臣。而他的官场原则是:多磕头,少说话。
相反,满清皇上就相当累了,日夜操劳。
就是碌碌无为的道光皇帝,也是很勤政的:道光帝39岁时继承皇位,一生勤勤勉勉,劳心于政事,正如道光帝自诩所言“自御极至今,凡批览章奏,引对臣工,旰食宵衣,三十年如一日,不敢自暇自逸。”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亲王的权力曾经非常大。例如汉朝和晋朝的王爷们,能够列土封疆。但是屡屡发生王爷起兵叛乱的事件,朝廷逐步开始限制王爷们的权力。到了唐宋时期,王爷已经没有多少实际权力了。但在明朝建立的初期,再次出现藩王的问题。明成祖朱棣本身就是藩王,使用武力取代了建文皇帝。在此以后,明朝采用了“防火防盗防藩王”的政策。分封到各地的王爷们,其实就是变相的囚徒,根本不能离开封地。
清朝入关的初期,在爵位和权力分配方便,则出现了极端的情况。 首先,我们看一下军机大臣的由来。在清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延续了议政王制度。换句话说,就是皇帝和一些旗主王爷们一起商议政务。但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固,皇帝不希望受到权力制约。康熙皇帝建立了八旗都统制度,雍正皇帝则是直接建立了军机处,从而架空了议政王制度。在军机处工作的宠臣们,被称为军机大臣。一般来说,军机大臣都兼任其他的职务,品级一般是正一品或者从一品。
凡是担任军机大臣的官员肯定都是皇帝的心腹,能够在皇帝面前说上话、提出自己的建议。类似于皇帝的大秘书,由于军机大臣的权力很大,其他的官员对军机大臣都毕恭毕敬,甚至称呼一声“相爷。” 至于亲王则仅仅是清朝爵位的一种,清朝的爵位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辅国将军等等。其中,亲王又分成了能够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和不能世袭罔替的普通亲王。亲王是皇帝的亲戚,但不一定是皇帝的心腹。例如恭亲王奕䜣,在咸丰皇帝在位时期,恭亲王虽然贵为亲王,但没有太大权力,一直坐冷板凳。
在权力上明显不如军机大臣肃顺,直到同治皇帝上台以后,恭亲王才迅速崛起。雍亲皇帝的弟弟怡亲王胤祥,在雍正皇帝登基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雍正皇帝加封自己这个弟弟为铁帽子王,而且负责部分军国重事。对于怡亲王胤祥,即使是军机大臣也需要毕恭毕敬。 不过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情况则又不一样了。和珅是乾隆皇帝的宠臣,身兼40多个职务,权势滔天。除了皇帝的弟弟弘昼,一般的亲王,和珅根本不会放在眼里。所以说,军机大臣一般都拥有不小的权力。
至于亲王有没有权力,全看皇帝的心思。如果是负责辅政的亲王,那权力明显超越了军机大臣。但如果是普通的闲散亲王,其实和富家翁没有太大区别,根本没有什么权力。亲王属于超品,而军机大臣属于一品。军机大臣见到亲王以后,确实应该拱手请安,但亲王也需要还礼。 到了清朝统治的后期,由于处于多事之秋,一些亲王开始进入军机处,例如醇亲王、庆亲王等等。
自己本身就是亲王,而且在军机处工作,权力上超越了军机大臣。不过这仅仅是少数,大部分王爷的权力不如军机大臣。对于普通的清朝亲王和郡王们来说,由于自己没有什么权力,只能依靠皇族的优势做生意。在京城和直隶省,很多田庄和店铺都有王爷的股份。如果顺天府或者街头的混混找事,王府这个后台能够吓退绝大部分人。很多皇室成员都是这样的生活方式,毕竟自身没有实际权力。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