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世民的儿子中只有长子李承乾的名字是三个字?这个问题史无佐证唐太宗的儿子!
李建成的六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姓名都是三个字唐太宗的儿子,李世民只有长子李承乾的名字是三个字,这十二人的名字中间都是“乾”字这是真的,史有记载!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现象呢,这个问题史无资料可查!
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要弄清这个问题,只有对史实进行分析,然后予以合理的猜想与推测了唐太宗的儿子。众所周知,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一不做二不休,管他侄儿晚辈,血缘关系,尽皆斩草除根以免后患,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的所有的儿子。
由于死于非命的李建成的儿子和李元吉的儿子姓名都是“李承某”的三字结构,再加上李世民的皇长子李承乾的姓名也符合这个结构规则,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李渊这一脉的李氏宗族到了李承乾这一辈,祖上规定用“承”字作为辈份的标记!所以,李世民兄弟的儿子辈姓名应该是“李承某”的结构样式。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李渊的儿子 没有标记 辈分的共同的字呢?其实是有的,只是我们熟悉的李世民、李建成、李玄霸(李渊的第三子)的姓名都没有遵从这个规则,误导了后世人!李渊前前后后共有二十二个儿子,除了鼎鼎大名的以上三位外,还有第五子李智云、第十五子李凤、第十九子李灵夔名字没有“元”字外;其他的如李元吉、李元昌、李元嘉等十六人都叫“李元某”。
在隋唐演义中,天下 第一条好汉是李玄霸,到了清康熙年间为了避康熙皇帝“玄烨”的“玄”字,又改名叫了李元霸,这是有据可查的!中华汉字如此之多,为什么不用其它的字而用“元”避讳呢?我猜想就是为遵循辈分的取名规则来改名罢了。
在古代,对皇帝姓名的避讳非常重要,这点弄不好就会祸及己身;我们熟悉的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康熙帝炫烨的儿子们名字都是“胤某”的结构,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即位后,他的兄弟的胤字都改成了沾点字音的“允"字。
依此类推,我认为:李世民的儿子的姓名以前如李承乾一样也是“李承某”的结构,李世民依立嫡立长的原则,与长孙皇后把嫡长子李承乾立为储君后,自然会想到他将来要君临天下做皇帝的。如果他的兄弟还叫“李承某”,就犯忌了!所以,干脆规定直接都去掉了彰显辈份的字眼“承”字,因而,今天我们看到李世民的其它儿子的姓名都是李泰、李治、李恪等两个字的结构了。
说是曹王李明,就不得不提“玄武门之变”!唐武德九年,时为秦王的唐太宗李世民以越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一场军事政变,在玄武门内诛杀了胞兄皇太子李建成和胞弟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随即,唐高祖李渊被迫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之后,李渊又被迫“禅位”,当起了太上皇……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杀绝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或许有人要说了,这一切与李明又有什么关系呢?“玄武门之变”发生时李明还没有出生。原本的确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李世民杀掉的不过是李明的大爷和四叔而已,跟他的确扯不上太大关系。李明之所以和“玄武门之变”发生联系,完全是因为他的生母杨氏!
屠戮胞弟,霸占弟媳如果说“玄武门之变”中唐太宗李世民有迫不得已、举兵自保的成分,接下来的事情恐怕就要让人大跌眼镜了!在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对长嫂郑观音李世民还算“客气”,将她和李建成的女儿一道安置在了宫外,算是“恩养”了起来。后来李建成的女儿李婉顺出嫁时还被自己这位二叔封为了闻喜县主。县主是唐王朝亲王之女的封号,而彼时的李建成已经被恢复了皇太子身份并维持了原来的谥号“隐”,史称“隐太子”。换言之,如果按隐太子之女的规格,李婉顺的封号应该是郡主而不是县主。可见,李世民对自己这位侄女还是“刻薄”了……可“寄人篱下”能获得这样的待遇,李婉顺的境遇也还算差强人意。郑观音的结局也还算不错,顺风顺水活到了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后。唐高宗对这位伯母还是比较客气和关照的,郑观音于上元三年寿终正寝,享年七十八岁。
但是,对于另外一位寡嫂杨氏,李世民就没有那么“客气”了!早就对这位弟媳垂涎三尺的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索性将杨氏拉上了自己的龙床……因为李元吉之死失去依靠的杨氏面对二伯哥的“宠幸”也基本上是半推半就。就这样,李元吉的遗孀居然成了李世民的小妾!后来,杨氏为李世民生下了一个儿子并于贞观二十一年受封曹王,即提问者提到的那位曹王李明。
政治作秀,恢复兄弟爵位唐太宗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上台后,以何种礼仪下葬李建成和李元吉成了他回避不了的问题。在权衡利弊之后,李世民决定参照自己的祖父隋炀帝杨广对待胞兄废太子杨勇的方式,降级但仍用王礼,各降一级将李建成降封为息王、谥“隐”,将李元吉降封为海陵王、谥“剌”,之后以亲王和郡王之礼将二人下葬。
多年之后,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为了彰显自己包容天下的帝王胸怀,也为了洗白“玄武门之变”这一自己人生中的最大污点,下令恢复了李建成的皇太子身份和李元吉的亲王爵位,谥号如旧,李元吉改封巢王,史称“隐太子”“巢剌王”。不管怎么说,也不管李世民是出于何种目的,敢于恢复李建成的皇太子身份,起码说明李世民还是相当自信的!起码比清世宗胤禛要自信太多太多,清世宗到死也没敢将废太子胤礽的理亲王升格为皇太子……当然,胤礽子子弘晳的存在或许是一个重要原因,毕竟李建成已经绝嗣了,李世民怎么搞也没有后顾之忧。
厚颜无耻,以李明继元吉之嗣如果说恢复李建成和李元吉原有的身份是李世民的一大“善举”,接下来的事情恐怕又要让人大跌眼镜了!为了延续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香火,李世民将自己的两个儿子过继给了二人为嗣。这本无可厚非,亲侄儿过继给大爷、叔叔也符合过继规则。可问题是,李世民过继给李元吉的这个儿子!李世民居然将自己和李元吉的遗孀杨氏所生的儿子李明过继给了已故的胞弟李元吉,这就相当无耻了!李世民的儿子其实不少,随便过继哪个儿子不可以?居然把霸占人家老婆后跟人家老婆生的儿子过继给人家做嗣子,这算不算让李元吉头顶永远顶着一片大草原呢?这一手真是的够无耻的……
关于过继李明的问题,《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就差异。《旧唐书》记载是李世民将李明过继给了李元吉而《新唐书》则记载是李治将李明过继给了四叔李元吉。洗白李世民的人大多选择了接受《新唐书》的说法。但个人认为,《旧唐书》说法的可能性应该更大。李世民既然恢复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皇太子和亲王之位,总归是要给个说法的。李明的哥哥李福于贞观十三年受封赵王之后不久便被过继给了李建成为嗣。似乎没有理由李明封王数年之后、直到唐高宗即位才被过继给李元吉,不是吗?说白了,《新唐书》的说法无非还是为了照顾李世民的脸面,为尊者讳罢了,毕竟这种做法的确不厚道!
史籍对李明的记载其实并不多,除了交代他擅长行书和飞白书之外,基本就是一笔流水账,说他曾经被授予梁州都督,后又历任虢州、蔡州、苏州三州刺史。记载比较明确的是,李明出任苏州刺史期间不遵朝廷法度,经常被长史孔祯劝谏。李明却颇为不屑地说:“我是皇帝的亲弟弟,怎么会失去王爵?”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心态,李明最终葬送了自己!永崇元年,李明因为“与废太子李贤通谋”的罪名被降为郡王、流放黔州。可见,这位王爷平日里恐怕恐怕并不安分,和侄儿李贤走得很近,也因此得罪了武则天!一年多之后,李明在武则天的授意下被逼自尽……唐高宗虽然也曾为此迁怒黔州地方官员,但最终此事不了了之,李明就地下葬。知道唐睿宗李旦第二次登基之后,李明才获得官方正式平反,迁葬长安、陪葬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之侧。
作为文人,李明是合格的,尤其丹青书法方面,据说他仿的王羲之书法几乎可以乱真!但作为亲王,政治上李明是“幼稚”的。也正是这种政治上的“幼稚”最终葬送了自己。还没等到嫂子武则天上位,李明便卷入了李贤一案,最终丢掉了性命……有人说是武则天害死了李明,可彼时唐高宗李治还活着,逼死他的亲弟弟,恐怕武则天还绕不开李治。后来李治之所以迁怒黔州地方官员,个人认为,更多地还是在撇清屠戮兄弟的罪名。同时,很可能也是对地方官员奉迎武则天的一种警告!至于李明,死了就死了……如果李治有意为他恢复名誉还是可以做得到的,但是并没有。可见,李明的行为实际上已经触碰到了李治的底线,李治的一切“痛心”不过是做给史家和后人看得政治作秀而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