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政权的失败刘备之死,不能仅仅怪罪于一次战争的失败,而是有着复杂和深层次的原因,刘备也是如此。
我们通过分析刘备政权的发展轨迹刘备之死,可以看出,刘备集团的分水岭就在于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和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期间,在此之前,刘备集团一直是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而在此之后,刘备集团开始一路下挫,最终势力跌至谷底,而蜗居益州。
换句话说刘备之死,刘备称汉中王到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之初,是刘备集团势力的顶峰,根据这个可以将刘备集团分为两个阶段:
一、高速发展期
从公元208年开始的赤壁之战,到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这11年时间,是刘备集团的高速发展期。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刘备依靠刘表,手无寸土,将不过关张,兵不过数千,还是在前一年才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然而就在赤壁之战及南郡之战期间,刘备夺取了荆南四郡:零陵郡、武陵郡、长沙郡、桂阳郡。
于是刘备有四郡之地,再加上接收了原来刘琦的半个江夏郡和周瑜给的南郡的公安,刘备总算有了容身之处和创业之本,再之后,刘备通过一系列的运作,向孙权借来了南郡,荆州七郡一下子被刘备占了五郡,刘备才是赤壁之战的最大赢家。
而正是刘备没有妥善处理借荆州这个问题,才导致日后的彻底退出荆州,这是后话。
公元211年,刘备受到刘璋邀请进入益州,到215年拿下整个益州,刘备的势力开始横跨荆、益,于是与孙权集团产生了第一次矛盾,关于借荆州及荆州归属的争执,在曹操的压力下,刘备与孙权达到协议,刘备将荆州五郡中的长沙郡和桂阳郡还给孙权,双方罢兵议和。
从217年开始,刘备在法正的建议下,开始攻打汉中,到219年5月,刘备完全占据汉中,接着刘备称汉中王,令刘封、孟达攻占上庸三郡,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起初关羽围攻襄阳、樊城,水淹七军,擒拿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前途一片光明,可是紧接着,刘备集团就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
二、快速衰弱期
从公元219年10月孙权令吕蒙白衣渡江开始,到刘备夷陵战败的222年,这3年时间,是刘备集团的快速衰弱期。
孙权偷袭荆州后,关羽在前线也战败,紧接着溃逃被东吴军队杀死,五万荆州野战军,40万人口,荆州大大小小的官吏,全部失去,原属于刘备的荆州三郡全部被东吴军队占领,刘备势力退出荆州。
221年七月,夷陵之战开打,最终的结局是刘备溃败,近五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随刘备一起东征西战的大多数基层士官尽数战死,张南、冯习、傅肜战死,马良被杀,黄权投降,蜀军受到重创。
刘备在夷陵战败的第二年去世,刘备的死与夷陵战败关系重大,刘备一死,他建立的蜀汉政权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接着国内也发生叛乱,益州南部地区发生叛乱,诸葛亮为政权稳定,暂时无法镇压。
通过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刘备集团之所以到达顶点后就开始快速衰弱,主要就是因为关羽不合时宜的扩大襄樊之战和孙权背盟偷袭荆州,归根结底,还是刘备集团的战略出了问题。
刘备的战略失误主要体现在不合时宜地命令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及对于东吴偷窥荆州不重视的失误,在这里,刘备要负主要责任,刘备之败的主要责任人是刘备,其次是诸葛亮、关羽、法正、庞统等人。
刘备刚刚拿下汉中,可是经历了2年时间的大战,益州达到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益州疲惫,再也无力对外发动战争,刘备可以命令关羽从襄樊方向策动,以减轻汉中的压力,但是应该明令禁止关羽扩大襄樊之战,应该禁止关羽跨过汉水攻打樊城,只要专心拿下襄阳就行了,可是刘备没有。
正因为刘备没有,所以关羽扩大了襄樊之战,导致一发不可收拾,才有后面的孙权偷袭荆州,以及夷陵之战大败,环环相扣,导致一系列的失败,刘备才是主要责任人。
再一个就是刘备的荆州战略,与东吴关于荆州归属的地位争执不清,关于刘备借荆州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如湘水对峙及划界,孙权偷袭荆州等,都是双方对荆州利益的争夺,没有取得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现在已经无法判断刘备借荆州,双方到底达成了什么样的协议?但是从后来的结果看,孙权是不满意的,但是刘备却没有察觉到孙权的不满意,或者说刘备集团的诸葛亮、法正、庞统等人也没有察觉到,尤其是诸葛亮。
诸葛亮、法正、庞统是刘备集团的战略规划师及优秀谋士,他们是否有提醒过刘备已经不得而知,显然包括关羽在内,都忽视了孙权对荆州的争夺,才让孙权有机可乘,偷袭了荆州,而正是这一事件的发生,直接导致刘备集团的快速衰弱,责任人按从重到轻的顺序分别是:刘备、关羽、诸葛亮、法正、庞统。
所以刘备之败既不是败于庞统之死,也不是败于关羽之死,更不是败于夷陵之战,而是败于整个集团的战略规划。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