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克萨哈谈不上什么忠臣苏克萨哈,品德和才能都不怎么样,鳌拜也谈不上什么奸臣,不过比较强横霸道。其实苏克萨哈被鳌拜定罪是满洲两黄旗和两白旗的宿怨加上争权失败而已,而康熙最终决定杀他既符合当时的朝局形势(鳌拜专权),也满足大多数人(包括索尼派系和遏必隆,甚至孝庄太后)的意愿。

苏克萨哈:苏克萨哈是忠臣,为什么康熙最后还是杀了他?

一苏克萨哈、苏克萨哈如何发迹

苏克萨哈:苏克萨哈是忠臣,为什么康熙最后还是杀了他?

(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苏克萨哈是忠臣,为什么康熙最后还是杀了他?

其实,苏克萨哈能够位列康熙初年四大辅臣之第二位在当时很有点不光彩,因为他属于“卖主求荣”。这要从清朝初年的八旗格局说起了。清朝第一位称帝的君主是皇太极。皇太极在位期间,满洲八旗中的正黄苏克萨哈、镶黄两旗由皇帝亲掌,其他王爷分掌另外六旗。皇太极死后,由于他是清朝第一个皇帝,清朝没有汉族王朝父死子继的必然规定。于是两黄旗的众多大臣拥护皇子(最早支持长子豪格)即位,而拥有两白旗的多尔衮兄弟则觊觎皇位虎视眈眈。双方几乎在崇政殿兵戎相见,最后由于豪格竟一气之下提前离场,多尔衮与两黄旗大臣达成妥协,让年幼的皇九子福临即位,是为顺治帝。而多尔衮后来逐步成为权倾朝野的皇父摄政王,两白旗地位也就突飞猛进,狠狠压制本应最尊贵的两黄旗。

苏克萨哈:苏克萨哈是忠臣,为什么康熙最后还是杀了他?

顺治在位前期对多尔衮敢怒不敢言,甚至在多尔衮死后还要追尊他为皇帝。而有些臣子则嗅出了顺治的不满,其中的代表就是苏克萨哈。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是多尔衮生前的亲信。由他出面,告多尔衮图谋不轨,意图篡位,正中顺治下怀。顺治借此褫夺多尔衮哀荣,对其党羽一网打尽,并将正白旗收归皇帝亲掌。苏克萨哈由此飞黄腾达,深受顺治信任,最终在顺治死后成为四大顾命大臣第二位,仅次于四朝元老索尼。

苏克萨哈:苏克萨哈是忠臣,为什么康熙最后还是杀了他?

而问题在于,清朝初期,满洲并不认同汉族的君权至上思想,而是讲究旗主对所辖旗内人的宗主身份。苏克萨哈身为正白旗人却告自己的旗主多尔衮,在众臣眼里是不齿的行为。不仅正白旗恨他卖主求荣,两黄旗也一样看不起他。

二、康熙初期四辅臣格局

(康熙初年四辅臣)

康熙初期,顺治留下的四辅臣依顺序是索尼(正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镶黄旗)、鳌拜(镶黄旗)。所以是三黄对一白。遏必隆鳌拜属同一旗,索尼的正黄旗也一向交好,而苏克萨哈与鳌拜是儿女亲家。一开始,四大辅臣关系还比较融洽。

但是,正如我前面说过,危机早已埋伏。因为当年崇政殿豪格与多尔衮争位之时,索尼、鳌拜正是两黄旗拥护豪格的八大臣中的二人。而遏必隆那时则率领着两黄旗的亲军在殿外包围,随时可以发难诛杀多尔衮。正因如此,多尔衮后来掌权后对此三人都大肆打压,甚至投入牢狱。试想此三人又怎么可能看得起多尔衮的正白旗出身,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苏克萨哈列于他们之中,甚至在遏必隆、鳌拜二人之上,更何况苏克萨哈还是个卖主求荣的小人。

三、苏克萨哈与鳌拜矛盾爆发

(四辅臣)

苏克萨哈与鳌拜的矛盾还是与多尔衮有关。多尔衮掌权期间,压制两黄旗,将两白旗手中的劣等土地强制与两黄旗的优等土地交换,此事引发两黄旗大为不满。康熙即位后,索尼逐渐年老不再管事,遏必隆处事圆滑不愿出头自愿居于鳌拜之后,而鳌拜行事作风强硬,于是,为自己的镶黄旗出头,要求将正白旗当年所换镶黄旗土地换回(当然不可能原样换回,势必从中变本加厉)。此事侵犯正白旗利益,身为正白旗人的苏克萨哈自然不能不管,于是,二人矛盾激化。

而此时,索尼基本老迈不管事,遏必隆支持鳌拜,苏克萨哈本身就资历浅,在朝堂之上,鳌拜的力量已绝对压制苏克萨哈。面对鳌拜换地导致矛盾其他人的态度又如何?索尼作壁上观,乐见其成;遏必隆坚定支持鳌拜。而其他有几个敢于与鳌拜对抗的大臣都被鳌拜找机会罢了官。苏克萨哈也无能为力。

四、苏克萨哈死局

(鳌拜给苏克萨哈定罪)

由于亲信被鳌拜处置,自己在朝堂也无力与鳌拜对抗,苏克萨哈多有不满。后来康熙大婚亲政,紧接着索尼去世,苏克萨哈成为名义上的三辅臣之首。对鳌拜心怀怨恨的苏克萨哈决定与鳌拜“同归于尽”。他采取的方法是辞职。

因为康熙已经亲政,顾命大臣已经不再必要。苏克萨哈名为辅臣之首,他的想法是只要自己辞职去给先帝守陵,鳌拜和遏必隆也只能跟着辞职。但这显然动了他们的奶酪,触动了底线。鳌拜于是罗织苏克萨哈二十四项大罪,将其定为死罪。康熙初不同意,但无奈鳌拜大权独揽,最终“矫诏”将其处死。

其实,苏克萨哈的行为冲动而且非常愚蠢。首先其目的不是为了帮康熙而是跟鳌拜鱼死网破。而从结果来看,原本在朝堂还能多少制衡一下鳌拜的苏克萨哈派系自此彻底瓦解,让鳌拜更加猖狂。康熙又怎么能不恨他。而苏克萨哈由于素来狂傲,多有得罪人,即使索尼派系和遏必隆等人也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更兼其代表正白旗影响了两黄旗的势力。所以,虽然后来康熙将苏克萨哈的死定义为鳌拜“矫诏”,但实际上他的死是“众望所归”。

(康熙除鳌拜)

至于鳌拜,虽然诸多影视剧将其描写的多可恶,实际上他根本没有反心,不过是贪恋权势并且嚣张跋扈一点。康熙也明白这个,只是鳌拜侵犯了他的至高无上的君权所以不得不除,而且康熙也没有杀他而是将其囚禁后鳌拜自己郁郁而终。康熙晚年,就已经将鳌拜平反,授予子孙爵位。甚至到了雍正年间,还追尊鳌拜为“超武公”,达到异姓臣子爵位顶峰。足见康熙及后世君主都知道鳌拜没有什么大罪,并且功劳很大。至于苏克萨哈,康熙给的定义却是“苏克萨哈虽有罪,不至诛灭子孙”,让他子孙恢复爵位。给他的定义依然是“有罪”。这两相对比,可见一些问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