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为什么要写《滁州西涧》韦应物简介?
一韦应物简介、作者概况
韦应物出生于七三七年韦应物简介,卒于七九二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生于望族。早年任侠使气,放荡不羁,后来入太学折节读书。曾先后任滁、江州、苏州刺史,为官正直,卓有政绩,人称"韦江州、"韦苏州。后来一罢任,寓居苏州永定寺。韦应物秉性高洁,诗以田园为背景居多,他描写田园风物真而不十以,华而不绮,气韵清远澄澈,人们比作陶渊明。长于五言律诗。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称他"高雅闲淡,自成一家"。
二、《滁州西涧》赏析
全诗如下: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将荒山野渡的景色,描
绘得无比美妙、清幽,其中"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一联,是脍炙人口的咏景佳句,无数文人墨客颇为赞美。一动(急)一静(横),描写出了荒郊野外,在雨中幽静而富于生机的野趣,常被作为绘画的题材。
三、为什么要写
这首诗从来都是有争论的,有人说有所寄托,认为是讥讽君子在下,小人在上,在我看来并非如此。
通观作者的一生,官场顺利,也未遇到大的风波,其实正是唐王朝春风得意之时。作者来到滁州,正好荒山野渡涧边,幽幽绿草带着春雨的美丽景色。此时黄鹂在深深的树丛中鸣叫,渡口河边又撗躺着一艘小船。于是,这美景激发出诗人的诗兴,因而留下了这千古名篇。
因此,我觉得是应景之作,将这般美景用诗表达出来,也不辜负这美好的春光。
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原因。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表现了手足情深:
雨中禁火空斋冷,
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足情深的诗人。而正由于出自性情,发自胸臆,所以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却令人感到蕴含深厚,情意悠长。
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 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就章法而言,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当然,宾虽然不能无主,而主也不能无宾。这首诗的第三句又有赖于上两句和下一句的烘托。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看来不过如实写出身边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许多层次和曲折。第一句所写景象,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更逢阴雨,又在空斋,再加气候与心情的双重清冷,这样一层加一层地写足了环境气氛。第二句同样有多层意思,“江上”是一层,“流莺”是一层,“坐听”是一层,而“独坐”又是一层。这句,本是随换句而换景,既对春江,又听流莺,一变上句所写的萧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却用一个“独”字又折转回来,在多层次中更显示了曲折。两句合起来,对第三句中表达的“想诸弟”之情起了层层烘染、反复衬托的作用。至于紧接在第三句后的结尾一句,把诗笔宕开,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进一步托出了“想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远。
这首诗,运笔空灵,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于结尾一句。这个结句,就本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它与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句,都取意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维句是明写,语意实;这一句是暗点,更显得蕴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这里,人与地的双重怀念是交相触发、融合为一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