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明朝可以比作一艘又烂又破又老的船,它负担很重,问题很多卢象升。清朝可类比海盗驾的小船,很新又快效率很高。明内部的农民起义可以比作船里闹事的船员。而崇祯帝则是不专业的船长,心急火燎,却不知道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船上有没有懂行的?有,比如卢象升就是,但他能改变崇祯吗?他可以解决船内部的问题吗?不能!船越大,一旦发生系统性危机就越难补救,何况崇祯这个船长不合格,找不到重点,东支西补,内忧外患。只能看着船沉。

卢象升也不是被奸臣害死的卢象升,而是被文官贪财武将怕死的时代所害死的。即便卢象升仍在,也根本改变不了明末大势。

卢象升:假如卢象升不死,明朝还会灭亡吗?

卢象升:假如卢象升不死,明朝还会灭亡吗?

卢象升:假如卢象升不死,明朝还会灭亡吗?

卢象升:假如卢象升不死,明朝还会灭亡吗?

一卢象升、卢象升个人经历

1.卢象升字建斗,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生于南直隶常州府,天启二年进士授予户部主事,其后外放地方为官。

2.文官从军,组建天雄军

崇祯二年(1629年),女真首领皇太极绕过东北宁锦防线,从蒙古喜峰口入关,卢象升响应号召,自行招募一万军队进京协助防卫有功,于次年升任右参政兼副使,负责整顿大名、广平、顺德三地军队,组建威名赫赫的‘天雄军’。

3.平叛

崇祯四年(1631年),卢象升参与平定流窜到河南北部一带的老回回等叛军,自崇祯六年起,卢象升带领的军队东征西讨,成为平叛劲旅。

《流寇志》曾记载卢象升每次作战身先士卒,表现勇猛,叛军称其为‘卢阎王’。

出身文官的卢象升,善于治军,军纪严明,在明末大多军队畏敌如虎,甚至杀良冒功一片糜烂下独树一帜,哪里有叛军,哪里就会出现卢象升,成为名副其实的救火队长。

4.抗击女真族

崇祯九年(1636年),女真军队经大同再次入侵,卢象升不得不舍弃叛军,奉命入京保卫京城,赐尚方宝剑。

统领女真军队的阿济格在京畿重地耀武扬威,明军怯战只能尾随其后,看着女真人满载出关。

卢象升在这期间,多次面见崇祯直言明谏,《明史》:台谏诸臣,不问难易,不顾生死,专以求全责备,虽有长材,从何展布。

明末这种文官贪财,武将怕死的,只会胡乱指挥,互相指责。卢象升从知府升任督军对朝廷忠心耿耿,面对越剿越多的叛军,明知根源却有心无力,朝廷不作为,卢象升也难以发挥作用。

二、卢象升之死

崇祯十年(1637年),女真族又一次大举入侵,已经总督宣府、大同军务的卢象升再次入卫京师,并统领天下援兵。

卢象升只能在名义上统领天下援军,实际上除了自己带来的军队,谁也指挥不动,制定的策略一点也用不上。

麾下三大总兵吃空饷吃的厉害,编制有十几万军队,实则不到二万,大同总兵又谎称女真攻打大同带兵逃走。

崇祯十一年(1638年),卢象升驻守贾庄,遭遇女真军包围,相距不到五十里的关宁军做视卢象升孤军奋战,总兵虎大威、杨国柱又偷偷逃走,只剩下卢象升的天雄军苦苦支撑。

卢象升同亲卫战死后,又遭到杨嗣昌刁难,认为卢象升督军不力,一直等了八十多天才得以收敛尸体,弘光帝时,才被追谥为‘忠烈’,卢象升之弟后来也因抗击女真而死,卢象升一家为国殉难的有几百人。

三、明末风云

1.公元1627年,明天启帝溺水生病,临终传位年仅17岁的信王朱由检,年号崇祯。

崇祯帝继位后决心重振大明,首先清除民怨极大的阉党魏忠贤,却忘了再扶持一家制衡文官,阉党是皇帝平衡政权的棋子,致使文官独大,处处掣肘。

再加上崇祯皇帝,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建议,完全有着性子,局面越加糟糕。

2.崇祯时,从陕西爆发的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各地,东北又有女真虎视眈眈,崇祯双线作战,朝令夕改,令前线无所适从,彻底丧失重振大明的机会。

四、卢象升仍在也回天无力

卢象升在明末英勇善战、忠心耿耿是毋庸置疑,只可惜自己只能听命于朝廷没有决策权,建言献策都不被接受,没法改变崇祯的决定,明知叛军问题所在,如何彻底解决叛军,却什么也做不了。

对战女真,明军还在互相提防内斗,关宁军近在咫尺坐视不救,让卢象升白白战死。

明末,还有不少同卢象升一样忠臣良将,具有真材实学,像孙承宗、曹文诏、熊廷弼等人,假如崇祯皇帝可以合理任用、善用,或许历史真能够重写。

卢象升既不是最高决策者,又不能真正发挥能力,明末不会因为卢象升继续存在可以挽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