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曹丕的父亲汉献帝。曹操二十五子,曹丕第二。长子曹昂早亡。
曹操将三个女儿嫁给了汉献帝刘协,曹操是汉献帝的岳父汉献帝。
(曹操剧照)
(曹丕剧照)
那么汉献帝,汉献帝和曹丕关系可想而知。
他的夫人曹节被曹丕封为山阳夫人。他自己被封为山阳公。
大概情况就是如此。
不过,曹操嫁女的前因是什么呢?因为董贵妃请其父董承进宫,汉献帝给董承衣带诏,事发后董承被杀,董贵妃亦被杀。后来,汉献帝的伏皇后请其父伏完反抗曹操,事败亦被杀,其二子亦死。然后在这个背景下,曹操一下子把三个女儿嫁给汉献帝。
曹操做这个事情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要监督汉献帝,至此汉献帝毫无私密可言,因为老婆都是曹操女儿了,你啥事情瞒得了曹操?
然后,汉献帝后来夺汉献帝位,就是让汉献帝禅让皇位给他,从而取代汉朝。
大概情况介绍到如此,谢谢大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曹操爵至魏王,官封丞相,权倾朝野,又挟天子以令诸侯,礼乐征伐皆自主张,取不取代汉献帝已无意义。一帮谄臣曾多次劝曹正大位,曹操说:"若天命在我,我做周文王"。意思是让我儿子去做皇帝吧。曹操位极人臣,弄权独裁,业已过足了官隐与权欲,加上年岁已大,也许已知足了。也许这就是曹操没有代汉的缘故吧。假若袁绍坐在曹操的位置上,也许会代汉而立。但也长久不了。中国历史上凡以军权篡位者大都是昙花一现。宋、齐、梁、陈,五代时的梁、唐、晋、汉、周,皆是如此。也许是天意吧!
曹操死后,献帝的心情应该是忐忑不安。
《后汉书·汉献帝本纪》记载: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魏王曹操薨,子曹丕袭位。
这就是献帝本纪中唯一的记载,究竟献帝是一个啥心情不得而知。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废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之后,董卓迫于关东诸侯联盟的讨伐,挟持献帝西迁长安,经历了董卓被杀、王允被杀,李傕、郭祀等作乱,几经周折回到洛阳。幸好曹操奉迎到了许都,过了几十年安定的日子。
尽管老曹也总是给他小鞋穿,不太听招呼,但比起董卓、李傕之徒,还是好了不少。
正如曹操在《述志令》所说,没有曹操不知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献帝也明白,如果是落在了袁绍、袁术、吕布,甚至是刘备、孙权手里,估计日子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曹操没有把权力交还给献帝,令献帝不爽;可真把权力交给了他,曹操那帮子手下也未必听他的招呼,他未必能够掌控得了局面。刘备、孙权未必就偃旗息鼓,归顺朝廷。
如果献帝明白事理,对于他跟曹操的关系应该是满意的。
但曹操突然走了,这令献帝对于未来不确定的局势产生了担忧。不要说能否收回权力,就是生命能不能延续也是个大问题。
估计献帝不可能有丝毫的轻松和欢欣,更多的应该是焦虑。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好在这个时间没有等得很久远,也就有了结果。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十一月,就在曹操病逝的当年,不管是献帝真心禅让,还是被曹丕逼宫,献帝退位,曹丕登基称帝。
曹丕奉献帝为山阳公,食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祭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四皇子封王者,皆降为列侯。
总算一块石头落了地,不管坑大坑小,总比悬在头上要好一些。
在豹眼看来,恢复汉室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献帝有这么一个结果,已经是非常人性。
如果献帝还有别的想法,自己找不痛快就是他自己的事了。
改朝换代是历史的趋势,不是哪一个人所能够左右的,甚至曹丕也控制不了这个局势。
献帝应该满意,能够得到这么一个结果,对于他的祖宗们来说,也算是可以接受的。毕竟他的有些祖宗没有给他留下一个好的底子,也怨不得他不争气了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