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的资料?辛弃疾的一曲<<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让我认识到了一代名将廉颇。
廉颇的主要的战功五根据<<史记>>的记载主要有廉颇的资料:
一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的资料,廉颇帅军伐齐大败之,取晋阳。
二 赵惠文王时,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赵王在宴会时由于有蔺相如的辅佐,秦王没有得到便宜,想袭击赵国,由于廉颇有周密的防备,秦国没感轻举妄动。
三 事后,廉颇连续四年四次攻齐,都取得胜利,并打到齐国的平邑才罢手
四 赵孝成王七年,廉颇率领赵军与秦军相距长平,由于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赵王以赵括代替廉颇,后赵国战败,赵国损失四十五万精锐。
五 赵孝成王使廉颇伐魏国的繁阳,拔之。
六 赵襄王时,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攻乐乘,遂奔魏国。
七 廉颇到楚国,为楚将,无功,和别人讲“我比较喜欢带赵国的军队。”
纵观廉颇的一身,只要为将就可以取得胜利,最差也不会让敌人占到便宜。知错能改,以国家的利益为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历史不能用假设去推论,如果用假设推论,那历史事件可能有多种结局。
如果一直让廉颇作主帅,好也好不到哪去,坏也坏不到哪去。说直接去击退秦军也不可能,最多是打成对峙状态,成了消耗战,赵军虽粮草补给困难,但不会轻易让秦军切断粮道,被围以至断粮状态。只要有大后方在,虽有困难,还是有办法解决困难的。后方省一点,富豪(如平原君赵盛等人)捐一点,再通过外交借一点。还能挺得过去,绝对不会一败涂地,损失四十万人。
而秦国呢?虽然秦国大后方粮食充足,但过去运输工具落后,又是劳师远征,己是倾举国之力了,时间长消耗不起,又有诸列侯在观望,伺机而动,不得不顾忌,最后只能谈判得一点面子而退去。反正不会有后来赵恬为主帅的结局。
秦国对廉颇还是非常忌惮的,否则,也不会花那么大代价使用离间计,让赵括换了廉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