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率领的瓦岗军被王世充打败后,走投无路,决计投奔唐朝李密主持人。早在李渊太原起兵反隋时,曾写信给李密,称他为兄,还推他为反隋义军的盟主。李密以为自己率领瓦岗军长期和宇文化及、王世充作战,使李渊无东顾之忧,才得以轻松入关,占领长安,对于唐朝的建立自己是有很大功 劳的,李渊一定不会亏待自己,因而李密决定率部下前往长安投奔唐朝。
李密原以为李渊一定会拜他为宰相,但是到了长安后,唐高祖虽然对他很客气,却只给了他光禄卿的官职,虽然位列九卿之一,但却属于事务性的官职,没有多大权力李密主持人。最让李密没有面子的是,每当重大的朝会仪式,作为光禄卿的他还要主持廊下食,给百官供给食物。这使李密感到极大的耻辱,所以他很后悔投唐,等待机会东山再起。
武德元年(618)十一月李密主持人,唐高祖决定派李密出关招降他的旧部,李密以为机会来了,决定乘机重新起事。对于李渊的这个决定,唐朝很多官员反对,他们担心李密会重新拉起自己的势力,极力劝止李渊,不要放走李密 。于是李渊又改变了主意,命已经出发的李密返回长安。李密半路接到命令,以为唐高祖已经开始怀疑自己了,便决意叛唐。
他打算先攻下桃林 (今河南灵宝),然后收编那里以前自己的部队,补充粮饷,再北渡黄河前往黎阳。他的旧将徐世勣仍驻守在那里,有很大的势力,他只要到了黎阳 就可以再次独树一帜,争夺天下了。十二月,李密设计攻下桃林县。在熊耳山南山道的进军途中,李密遇到唐将盛彦师的伏击,李密被杀死。
隋末大乱,英雄辈出,这是南北朝时代世家大族的最后一次大表演!在周灭齐、隋代周和隋灭陈过程中,所积累的南北豪族们的利益纠纷和国仇家恨,在隋末的大混乱中总体爆发。以李密为首的瓦岗军声势浩大,这是消耗隋朝军事力量的主要起义军势力,连兵百万,血战中原,强盛的隋朝终于谢幕,然而,李密并没有最终夺取天下,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1、李密起兵早,独受隋朝正规军的围剿,后来成为众矢之的。隋末,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虽然还没有凝聚成较大的势力,但数量极多,剿不胜剿,隋炀帝心灰意冷,躲避在扬州。李密取得瓦岗军的领导权以后,瓦岗军迅速崛起,成为最大的起义军势力,此时的大隋真正大势已去。李密的队伍庞大,竟有百万之众,瓦岗军围攻隋东都洛阳,洛阳是隋朝的东都,军事力量十分强大,李密顿兵于坚城之下,屡攻不克。此时,李密独受隋朝劲旅,其他的势力却在边缘各自发展。
江都政变,隋炀帝被杀,宇文化及率领着隋炀帝的禁卫军向中原进发,此时李密腹背受敌,洛阳没有攻克,背后又有宇文化及。但是李密掉转枪头,一举打垮了宇文化及!回过头来再次围攻洛阳,此时洛阳已经被权臣王世充控制,李密与王世充的对抗中,最终落败,只身逃往关中,投奔李渊。
2、山东豪杰派系众多,内耗大,无法实践正确的战略规划。李密在起兵之初,就已经有了正确的战略主张,就是越过洛阳直接攻打长安,占据长安,占据有利形势,再回过头来攻打洛阳,进而一统天下。但是,李密当时完全没有办法实现这个伟大而正确的主张,瓦岗军大多数是山东人,他们只知道洛阳的繁华与富庶,对千里之外的寒俭的长安并不看重,如果李密强行调兵去长安,恐怕立刻会众叛亲离!无奈,英雄只得屈于现实,率兵死死地围攻洛阳。
由于李密队伍的迅速扩大,前来投奔的人才各不统属,又相互之间派系斗争,使得李密无法凝聚出强大的战力。
3、李密的个人素质。李密虽然带领的是瓦岗农民起义军,然而李密可不是农民出身,他是根正苗红的贵族世家,曾祖父是西魏的开国功臣,八柱国之一的李弼,在关陇集团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李渊的祖父李虎齐名,地位高于隋文帝的父亲杨忠。可以看出,李密家族在西魏、北周和隋三朝,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李密因先祖的功勋,在隋代阴封的爵位是蒲山郡公。
当李密在洛阳围攻战中,起于太原的李渊父子也起兵了,这时,李密与李渊之间是有交往的,李渊卑辞恭维李密,声称自己年老无志,只是不满隋炀帝的政策,希望能恢复隋文帝的时代制度,最终自己希望李密能主持天下大事,将衷心拥戴李密重整河山。李渊这样的表演,让李密飘飘然,从战略上忽略了李渊,李密竟然将李渊的书信公开给手下看,志得意满,可见一斑。
由于李密自身出身高贵、实力强大、盲目自大,导致战略误判,这些都是李密自身政治素质不足的体现,也最后失去了机会。
4、关陇集团不支持。前文所述,李密出身与关陇集团的高层核心,但必须说明的是,李密的曾祖李弼去世比较早,那时候还是宇文泰执政时期,加上李密的祖、父都无太大的功勋与影响力,所以李密虽然出身高贵,但是家族在周隋两朝是被边缘化的。不像李渊的祖父,虽然也早死,李渊父亲也早死,但是李渊的姨母是隋文帝的皇后,李渊在隋代那是皇室至亲。李渊在隋代为官多年,可以以自己的家族身份充分的结交关陇豪族,是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
李密就不一样了,他出身关陇,但一直被边缘化,后来又率领着关东豪杰打天下,这样关陇集团大大的怀疑李密的政治站队,因此关陇集团们选择支持政治上更保险的李渊。
综上所述,在隋末的大起义中,各种势力都进行了相应的表演,也发出各自的诉求。李密的失败,是多方面的原因,有主观的错误和误判,但更为重要的是“形势使然”。在天下大形势面前,任何奇谋妙计都显得无奈。虽然李密失败了,但他是消耗了隋朝主要的军事力量,是隋末动乱中的关键人物,不失为一代枭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