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不是通过修改遗诏登基的。原因有二康熙遗诏:
1.皇室中缺乏其他合适的人选
顺治一共有八子,而在顺治驾崩前,长子康熙遗诏、四子、六子、八子已经早逝,能够选择立为太子的,只剩下
次子福全、三子玄烨、五子常宁和七子隆僖四人而已康熙遗诏。从四人的母亲位份来看,玄烨的生母——景仁宫的佟妃是四人母亲中,位份相对最高的,这成为了玄烨的第一个优势。
其次,在明清时期,天花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病,而四人中只有玄烨曾经得过天花,时称“出痘”,对这种病症已经有了抗体。而顺治也正是因为出痘,没有痊愈的希望,所以当顺治向传教士汤若望征求意见时,也将出过天花的玄烨,作为了重要的人选。
2.遗诏并不容易篡改
有清一代的遗诏,均由汉文、满文双语写成,并非民间流传的,加一个笔画便可以换一个字。
据《清史稿·世祖本纪二》记载,顺治的遗诏中,除反思了自己执政后的十四条过错,还在最后部分公布了太子人选。
“……太祖、太宗创垂基业,所关至重。元良储嗣,不可久虚。朕子玄烨,佟氏妃所生,岐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即皇帝位。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鰲拜为辅臣。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讬。其勉矢忠荩,保翊冲主,佐理政务。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在这段话中,顺治明确地将玄烨立为太子,这部分内容,应不是容易通过修改笔画来篡改的。
向敬之
康熙的遗诏有没有被篡改,一直是一个清朝著名的疑案!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圣祖玄烨崩于畅春园,终年六十九岁。据雍正所修的《清圣祖实录》和乾隆所修的《清世宗实录》交待,康熙临终前,宣读遗诏,有诚亲王胤祉、淳郡王胤祐、多罗贝勒胤禩、固山贝子胤禟、敦郡王胤䄉、固山贝子胤裪、皇十三子胤祥七位皇子和理藩院尚书隆科多在场听旨,作为见证人。
作为康熙遗诏指定的接班人,雍亲王胤禛并不是第一时间在现场。
一般认为,康熙遗诏传位于十四阿哥胤祯,而不是四阿哥胤禛,结果被胤禛和隆科多给“十”为“于”,或者“第”。
改为“第”,需要精巧布局,大费周章。但改为“于”虽然简单,但古人写正式公文,“于”则为“於”。
这还是可以解决的,那么改“祯”为“禛”,则需要涂改完成。更麻烦的,这是汉文写法篡改的理解。同时需要的满文和佐证的蒙古文,就不是这样容易完成的。
涂涂改改,则是明目张胆的篡改,即便给胤禛和隆科多天大的胆子,量他们也不敢。一旦坐实,胤禩集团只要传出消息,胤禛不但会被拉下马,而且会死于非命。
不仅如此,如果他们公然篡改康熙遗诏,胤禩集团自然会放手一搏,只要将如此丑闻公诸天下,那么胤禛也是帝位不保。但是,胤禩死后,他的党羽只是说雍正有弑兄屠弟、谋父逼母的恶行,而没有说他有篡位丑闻。同时,雍正执政,也难以服众,驾驭满朝文武。
除非这一份遗诏,是胤禛替换的,而非篡改的。就像雍正后来公布的那一道著名的《康熙面谕》,雍正就有过修改。
在古代朝代的更替中,皇帝选拔继承人和传位一事,是一个朝廷最大的事;因为牵扯朝政的稳定和江山社稷的巩固,为了夺取皇位,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不少父子内讧、兄弟相残的人间悲剧;在清朝皇帝继位的历史中,流传很广的是雍正皇帝矫旨篡位一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清朝康熙年间因为皇位引起的“九子夺嫡”事件,因为参与人员不光是康熙最有实力的几个儿子之间的争斗,而且有众多皇亲国戚和大臣参与其中,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皇位争夺战;在众多皇子中,最有实力的是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据民间和野史流传,康熙本传位于十四子胤禵,雍正通过隆科多篡改圣旨,将“传位于皇十四子胤禩改为传位于皇四子胤禛”。
任何历史疑案要想站得住脚必须要有可靠的史料来证明,专家通过至今存放于辽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馆的康熙遗诏看出,康熙遗诏里很明白的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继皇帝位……”。
根据满足皇家传统,重要的圣旨都要用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写,这份遗诏就是用三份文字书写的;由此雍正篡位一说不攻自破,汉文按惯例都要在“传位”句前加“于”字,就是传位于某人,不可能直接写成传位那位人,就算是你改了汉文,那满文和蒙文如何改?
除了雍正皇帝受到无端指责外,步兵统领、侍卫大臣隆科多更是以助纣为虐之嫌遭到世人的唾骂;隆科多也就是一个朝廷大臣,因份内公务和皇帝走得近些,他也没有那么大的权利和胆量来为雍正篡权,这几份真圣旨不但给雍正皇帝平了反,也给隆科多翻了案。
民间为什么要如此造谣中伤雍正呢?主要是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在继位失败后放出的流言,因为他们心里不服气;再就是雍正皇帝上位后励精图治,政绩很有起色,推行的新政得罪了好多人,所以才有了雍正篡位登基的谣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