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来说:孟尝君不过只是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可以看出来鸡鸣狗盗,王安石还是不太瞧得起孟尝君的。首先,王安石并不认为孟尝君手下的“鸡鸣狗盗”之徒算得上真正上得了台面的人才。再者,他同时也认为孟尝君的才能也不见得比这些人高出许多,只能算是他们的首领。王安石所处的宋代是一个偃武修文的朝代,文人士大夫在朝中的地位很高。连枢密使、太尉这些顶级的军事官员大都是由文人担任。因此,对于武人,这些饱读诗书的文人自然是看不起的,更何况是常人眼里不学无术的“鸡鸣狗盗”之徒?

鸡鸣狗盗:王安石为什么说孟尝君是“鸡鸣狗盗之雄耳”?

但我们也需要客观地看到,孟尝君所处的时代和王安石是不同的鸡鸣狗盗。孟尝君田文所处的是“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这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折手段的大争之世。孟尝君所以养士,就是希望这些在某些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能够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的作用。

鸡鸣狗盗:王安石为什么说孟尝君是“鸡鸣狗盗之雄耳”?

事实也确实如此。提到“鸡鸣狗盗”,最有名的事情就是鸡鸣狗盗:孟尝君田文在入秦被囚禁期间曾经依靠手下善于偷盗的门客将已献给秦昭王的狐皮盗出再次先给了秦昭王的宠妃,从而得以靠宠妃说情逃离了咸阳。后来,秦昭王反悔,他又依靠手下门客学公鸡打鸣骗开了函谷关的城门得以彻底逃离了秦国。手下的门客能够救他于危难,不能不说是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鸡鸣狗盗:王安石为什么说孟尝君是“鸡鸣狗盗之雄耳”?

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冷静地理解王安石背后要表达的意思。孟尝君在齐国任职的时期,正是齐国国力急剧衰弱的时期。彼时秦国国力已经对山东六国中的任何一个形成了碾压的态势。六国要生存,唯有抱团取暖“合纵”抗秦。然而,实力较强的齐国竟然一直为秦国所蒙骗,加入“连横”,与秦国结成了同盟。眼见其它五国被秦国逐渐削弱却无动于衷。孟尝君虽然手下门客众多,但最终没有一个能够贡献出匡扶社稷于危急的大才。不要说商鞅这样的改革家,就是连齐国先前出现的田忌、孙膑这样的良将也没有过。这点或许也是他不能不被后世文人所诟病的原因。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成语:鸡鸣狗盗发音:jīmínggǒudào释义: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示例:报仇的这桩事,是桩光明磊落,见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须这等~,遮遮掩掩。(《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