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居士,为你答疑解惑汉光武帝。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光武帝刘秀有一次到郊外打猎,玩得十分尽兴,不知不觉天已黑了。当大家收拾好行装,车队满载而归返回时城门已经落锁,洛阳十二个城门统统关闭,喧哗热闹早已退去,四周夜静更深,城门周围漆黑一片。
按朝廷法律规定的“宵禁令”,这时城门是不允许随意开启的,然而,现在要进城的是天子大驾,照说也可以“破例”一回。因为在那个“权大于法”的君主专制制度下,谁吃了熊心豹子胆,居然敢拦阻圣驾汉光武帝?更何况刘秀这种“口含天宪”的开国皇帝,嫌自己的命太长了吗?
所以汉光武帝,刘秀浩浩荡荡的一干人马来到上东门外,就有大内侍卫高声吆喝著“皇帝驾到,立即开门”。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上东门的门卫郅恽,却置之不理,下令不许开门。《后汉书.郅恽列传》记载:“帝尝出猎,车驾夜还,恽拒关不开。”
郅恽,字君章,汝南西平(今河南西平)人。他熟读《韩诗》、《严氏春秋》,知晓天文历数。他平素志向高远,客居江下教授,因为秉性刚直、办事认真被举为孝廉。当了公务员之后的郅恽工作更加勤奋认真,很有些《大赢家》中那个死心眼的银行职员一样,别看他只是当了个芝麻绿豆大的京城守门官,拿着每个月600石皇粮的俸禄,但他忠于职守,依法依规按时关闭城门,你又能把他怎么样?
看到此人如此倔强,刘秀也给足了郅恽面子。他见侍卫叫门不应便“令从者见面于门间”,也就是说命令随从叫郅恽从门缝裡往外看看火把映照下皇帝的面孔。堂堂天子每天打你眼前过,你总该买账了吧?没想到郅恽明知是皇帝驾临城下,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于是,他在门缝里向外喊道:“火把不能照得太远,我近视眼看不清楚,不能随便开门。”史记记载:火明辽远,郅恽“不受诏”这一下,刘秀也没辙了,只得怏怏地命车队绕道而行,从东中门进了城。
按说,刘秀贵为天子,却栽在门候郅恽那裡,吃了一个“闭门羹”。随便找个“莫须有”的罪名就能处罚郅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嘛。然而,刘秀没有这样做,称得上开明而有雅量。
事情至此原本已经了结,可郅恽却不依不饶,第二天,他居然上书皇帝说:从前,周文王不敢沉湎于游猎玩乐,忧虑的只是天下百姓的事(以万人惟忧)。如今陛下以千金之躯跑到山林里去打猎,白天玩不够,晚上还要玩,那把国家大事放在什么地方?再说,陛下深入险地,好比空手打虎,徒步过河,小臣真是担忧啊……
皇帝都打算把这件小事就此揭过,闭口不提了,这货居然还敢上门啪啪打脸。没想到光武帝看了他的奏章后,深受感动。因为他在里面读到这样两句话:“远猎山林,夜以继昼,其如社稷宗庙何”。就直接把游猎夜归提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身为皇帝,不去殚精竭虑,日理万机,却夜以继日地游乐,这对国家安危有什么益处?正因如此,让皇帝意识到自己不是起义军首领了,现在已经是系天下安危于一身的天子了。
于是,他一方面赏赐郅恽一百匹布,一方面又将放他进来的东中门守门官贬为参封县县尉。历史上“君章拒猎”的典故就是由这场拒门风波而来。
好一个郅恽!他不搞潜规则,绝不因人废法,见上唯唯,而是恪尽职守,执法如山。其实,门的开与关,看似一桩小事,却关涉法律的尊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领导者没有违法乱法的特权。
话说回来,在这件事上刘秀看似做到了赏罚分明。不过,白羽以为在这个一奖一罚当中,他恰恰忘记了自己。郅恽执法严明又心忧天下,敢于批评皇帝,理应得到奖赏,但那位东中门卫官被处分,就不免有些受屈。毕竟人家拒绝开门是依法依规,给你开门也是“奉旨行事”。
这下倒好,按照皇帝的意思,开了城门没有让堂堂天子在宫外过夜露宿街头,不但没有奖赏,居然还受了处罚这是什么道理?更何况,这场风波的罪魁祸首正是皇帝本人,如果不是他玩得太嗨错过了关门的时间,也不会有这么多事。在白羽看来,应该先处罚违规的刘秀,起码来个“罪己诏”,处罚完自己之后才能处罚手下,样才能让受贬的下官心服口服。
毕竟,刘秀是古代帝王,能做到这一步已经不易。他成全了郅恽“执法不阿”的美名,也为自己赢得了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声誉。今天的领导者,如果自己有了过失不反躬自省,主动问责,却让下级来“代己受过”,显然在民主法治社会站不住脚,留下的就不是美名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