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秦朝赵高,我是爱历史的老猫
这个问题问的有意思秦朝赵高,我们知道秦国的灭亡赵高可是有着很大的责任的,赵高在秦始皇在世的时候深受始皇帝的器重,基本上始皇帝的生活杂事都由其负责,时间一长,赵高在始皇帝的心中已经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了。
后来始皇帝在路途中去世秦朝赵高,而这个消息也只有赵高跟胡亥、李斯他们几人知道。随后赵高就开始了他“往死里整秦国”的战略计划了。
赵高生前这么被始皇帝器重,但始皇帝死后他却这样对待他留下来的秦帝国,说真的有点忘恩负义了。他极力纵容秦二世胡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一方面还除掉了李斯,他可谓是秦朝朝政陷入混乱的罪魁祸首了。
为什么赵高要忘恩负义呢我个人认为赵高这么做如果说没有深仇大恨他是不会这么做的。
其实之前有人认为赵高的母国是山东六国中的赵国,赵高为了给死去的亲人报仇而这么做的,这个观点也遭到了人们的反对,但我觉得这个观点也算说的通。
这个观点大概说赵高的父亲和他的兄弟在长平之战中阵亡,年幼的赵高只能跟母亲相依为命,但好景不长,母亲也被秦国繁重的徭役累垮而去世了。母亲的死使得赵高更加痛恨秦国。为了寻着机会,他一开始凭借自己熟练的驾马车技进入了秦始皇的视野里,后来更是为了贴近秦始皇不惜净了身,这也就有了赵高灭掉秦国的后续了。
赵高并不是赵国的卧底,甚至连赵国人都不一定是。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赵高出身时,是这样写的:“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注意两处描黑的关键词:
诸赵疏远属:先秦姓氏不仅是姓与氏相分别,而且姓虽不能变,氏却可以跟着封地、官位的变化而变化。嬴姓秦氏这一支后来成为秦国王室的家族,始封于西周末年的秦非子,在此之前,“恶来-非子”这一支飞廉的长子后代,始终依附于在西周中期就获封于赵的“季胜-造父”这一支飞廉的次子后代,换言之,在周穆王到周宣王之间,嬴姓恶来系后人曾经以季胜系后人为“氏族长”,同样曾是“赵氏”。考虑到司马迁经常称秦始皇为“赵政”,所以,“诸赵”并不一定是指赵国的赵,也可能是指秦国的赵,换言之,诸赵也可能是秦国宗室,诸赵疏远属,也可能是“秦国宗室远支”。
皆生隐宫:隐宫应当是隐官的误笔,隐官是秦国用来收容因犯罪受过肉刑、身体不完全,而后虽然因功被赦为庶民却无力进入社会之人的机构,这种机构在管理上应当类似于官府工匠,为秦廷做事,少有自由。赵高和他的兄弟一道生在“隐官”,作为秦廷的官方劳力,本就不可能与外界有多少接触,更何况其母在生下赵高兄弟后,又被处死,想必是犯事了。那么其母死后,赵高兄弟的地位应当不再是庶民,而是罪民,更不可能接触外界。换言之,即便赵高是赵国宗室远房,也不可能接触到赵人,更不可能受到赵国培训、指派;而赵国也不可能看得上赵高这种地位卑下的人,去做卧底。
更何况,赵高能够以史学童身份进入秦国学吏制度下的“学堂”,进而走上文法吏的仕途道路,并最终做到中书令这一文法吏的高位。文法吏不同于客卿,是不可能容许外国人担任的,换言之,赵高妥妥的是秦国宗室疏属,其日后的弄权行为与赵国无干。
如果觉得本答写得不错的话,一定要点赞哦。更多历史方面干货,可以关注头条号“寒鲲”获取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