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李世民的儿子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庶出,母亲是杨妃,长大后封吴王。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李恪不能承继唐朝皇位的原因是什么?

《旧唐书》说他“有文武才”李世民的儿子李恪,《资治通鉴》评价“太宗诸子,吴王恪最贤”,有人说李恪拥有最像唐太宗的文韬武略。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李恪不能承继唐朝皇位的原因是什么?

图为两叉河古镇遗址,相传吴王李恪所建,至今仍有吴王的苗族颂歌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但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皇子,彻底无缘太子之位,仅仅在唐太宗第二次立太子时,李恪勉强进入了候选人之列,但很快被淘汰。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李恪不能承继唐朝皇位的原因是什么?

究其原因,有两个致命点。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李恪不能承继唐朝皇位的原因是什么?

一,李恪的血脉问题,虽是李世民的儿子,但他的母亲姓杨,正是赫赫有名的隋炀帝之女,没有哪个皇帝允许流着前朝血脉的皇子成为储君的。

1979年在湖北安陆发掘了李恪之妻杨氏墓,出土文物200余件。二,李恪的嫡庶问题,李恪是庶出,李世民选太子,尊嫡卑庶,有资格成为太子的,只能是长孙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兄弟中选出。

所以,李恪敏感的血脉,庶出的身份,注定了他与皇位失之交臂,当年李世民只稍稍提了一下李恪,就被长孙无忌带着群臣激愤的反对,从此再无缘。

当年,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掌握着政治大权,在他眼中这位隋唐皇子虽是自己外甥,但太优秀在未来可能成为已方的心腹大患,他想的不是打压,而是抹掉。

图为李恪墓志铭青石盖。历史给了长孙无忌机会,公元653年房遗爱和妻子高阳公主、荆王李元景等人联合宗室众人阴谋发动宫廷政变,计划失败后全被杀,而长孙无忌借机把李恪也画进名单,最后被冤杀,李恪临刑前大呼“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

果不然,5年后长孙无忌也被人告谋反,自缢而死,李恪也恢复了皇族身份,追为郡王。

图为李岘墓志,局部。李恪的后人中,以第三子李琨这一支最出众,李琨有才干,历任六州刺史;李琨之子李祎,名将,神武军的创建者,战功卓著;李祎之子李岘,数拜宰相,绘像凌烟阁。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有三个儿子:太子李承乾(中山王)、魏王李泰、晋王李治,如果不出现意外情况,李世民的继承人在这三个人中出现,这也是李世民对当时唐朝政府权力划分而做出的决定,其他皇子即位恐怕掌握不了唐朝当时的局势。(太子李承乾剧照)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李恪不能承继唐朝皇位的原因是什么?

太子废立,李恪不在李世民视野。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李恪不能承继唐朝皇位的原因是什么?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李恪不能承继唐朝皇位的原因是什么?

太子李承乾有点腿瘸,形象不是太好,李世民个人不是太喜欢他。而魏王李泰深得李世民喜爱,但李世民并未表现出要废除李承乾太子身份。李承乾自我危机太严重,暗杀李泰没有成功,意图效仿父亲发动政变,被李世民提前发觉,政变未遂,李承乾太子被废,侯君集等人被诛杀,这是李承乾自己孽,李世民没动废立之心。(晋王李治剧照)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李恪不能承继唐朝皇位的原因是什么?

天有不测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魏王李泰自以为受李世民宠爱,太子之位铁定是自己的,耐心等待也是他的了。他却自己跑去向李世民表忠心,声言继承皇位后要杀死自己的儿子,再让弟弟晋王李治即位,这番鬼话谁都不相信。李世民认为魏王李泰登基,自己的儿子李承乾、晋王李治都没有活路,长孙无忌进言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认为应当机立断,避免立太子事情久拖不决会导致朝堂官员分裂站队,随即立晋王为太子。(魏王李泰剧照)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李恪不能承继唐朝皇位的原因是什么?

在这一番废立过程中,根本没有李恪什么事情,他根本不在李世民的视野内。

李恪和李治的对比。选择李治是唐太宗明智的选择,没有以私情决定国家大事。李世民主政时期,政府实力派是参与玄武门事变的一帮人,这一帮人大都以李治舅舅长孙无忌马首是瞻,况且长孙无忌的舅舅高士廉(唐初宰相)对李世民帮助也特别大,长孙无忌是大功臣也是外戚,根深蒂固,对将来政权的平稳过渡意义重大。此时能维系功臣派官员的也只有晋王李治,别无选择。(李恪剧照)

李承乾、李泰被废、被幽禁后,李世民将更多的视野观察其他皇子身上,太子李治、李恪得到的关注最多。李恪长的非常像李世民,才能也非常突出,他得到了李世民的关爱也最多。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对比,李世民有了废立的心思,也就是动了动心思,没付诸行动。

李世民真正打算废掉晋王李治的太子之位话,不可能找长孙无忌来商量,而是找李恪亲近的大臣来商量此事情。偏偏找长孙无忌,这是李世民有意敲打长孙无忌,试探长孙无忌,这把长孙无忌吓得不轻,坚决抵制李世民再次废太子的念想,李世民短暂思考后这事也就作罢。事后李世民告诫李恪,谨守本分,皇帝不能因为私情而进行废立,容易导致朝纲混乱。(长孙无忌剧照)

吴王李恪也有不少优点,在才能上他是优于李治,李治略显仁弱;李恪出身并不比李治差,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隋朝旧臣跟随李世民的臣子也有不少,也有领军人物,但相比于长孙无忌一派来说略显不足,不过势力也比较庞大,大都在政府的中低层,这也是让长孙无忌忌惮的地方。

长孙皇后的儿子李承乾、李泰被废后,支持太子李治的政治力量更加集中,势力更强,反观李恪只不过是逐步升起的人选之一,力量还非常弱,他也谋取太子之位。假如李世民活的更久一些,李治、李恪还有一争,时间太短没有成长起来!

即便如此,长孙无忌和唐高宗也没有放过吴王李恪,诬陷他造反杀害了他。长孙无忌死后,唐高宗也假惺惺的为他平反,过继了一个儿子继承李恪的爵位,而李恪自己的四个亲生儿子一直留在岭南,直到706年唐中宗才让李恪的儿子们回到都城长安,恢复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