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千年未变榜眼探花,榜眼和探花直到宋末期,方才确定为“两个人”,在此之前,榜眼指殿试第二名和第三名,探花指考的比较好的少年郎。状元最早又被称为“状头”,古代学生考试需要向官府书写一份名状,作用类似于现在的准考证,然后依级别依次参加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被称之为解元、会元、状元,若三门考试皆为第一,则被称之为“连中三元”,又名三元及第,历史上一共21人get这个成就,可谓是天之骄子中的骄子。
科举考试起于隋唐,兴于宋朝,在宋太祖之后,建立了殿试制度,所以及第的学生被称之为“天子门生”,一直沿用至清末榜眼探花。
宋太祖时期榜眼探花,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自此“殿试”方才被正名,殿试第一名称“榜首”,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形如一个人的额首和两边的眼睛交相辉映一样。
何谓“探花”,唐朝科举进士之后,皇帝会赏赐他们骑马游街,在皇宫公园中游览,赏花摘花,故被人称之为“探花郎”。
在南宋时期,探花被专指为殿试第三名,榜眼成为第二名,状元第一名,自此“状元、榜眼、探花”的格式正式形成,也就成为了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殿试三鼎甲。
如今高考取代了科举制度,虽然不再有全国状元,但各省都有各自的理科状元、文科状元,每年也会吸引全省人的目光。
高考和科举其归本溯源是一样的性质,也是最为公平的选材方式,因此“只要学不死,就要拼命学”是至理名言,尤其对于中下底层的劳苦大众的孩子而言。
封建社会里,在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度的熏陶下,孩子从小时候起就学巜论语》巜千字文》巜增广贤文》等,贯述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忠君孝悌等思想,秀才是成为学生入仕的第一起步点,只有中了秀才才算有了考取功名的资格。
秀才考中了乡试,中举之后就成了国家正式人员,吃皇粮拿奉禄,也就是今天说的拿了工资的人,他们参加考试后,按成绩排名,就都成了进士,而考中前三名的分别就叫"状元,榜眼,探花郎"。
首先状元就是进士中的笫一名,全国唯一的第一名,因他成绩显著,是难得的千万人中的精英,国之栋梁,因此,他们高中后要当朝最高统治者即皇帝夫妇的钦点接见,并且专们为他设计了状元服状元帽,在皇上和皇后接见时,皇后亲手把状元帽上的花羚给插上,显示其尊贵殊荣,然后准许他穿状元服策马扬鞭夸官三天,世人争相观看,可谓荣耀之极。
而第二名的榜眼虽然也被皇上皇后接见了,但他却享受不到状元的待遇,只能眼睁睁的在傍边看娘娘给状元插花,估计心里充满了羡慕嫉妒恨,但也没办法,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只好把委曲埋在心里,偷眼观看,这就是榜眼。
笫三名进士官排在最后,前面有榜眼遮掩看不清娘娘插花的情节,急的他一会掂脚看,看不全,又不敢挪动脚步,一探一探的观看,还看不清,于是又身动脚不动的扭侧头去看,心里急痒痒的憋的慌,心里暗骂着自己,怎么不再努力一点,也不至于这么难为情。
这就是"状元,榜眼,探花"的由来和故事,现代人看到这一幕,也激动的心潮澎湃,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人生三大幸事之首,倾倒了多少代人,这殊荣能有几人可得呢?
中国的科举考试源于隋朝,最初是没有状元,榜眼,探花一说的,只是到了北宋(930年)才流行此说法。
学生们在考试时要向监试部门呈上自已的名状,上面写清姓名,家庭籍贯住址,经过乡试后,第一名为解元,然后经过国考‘会试’,最后优异者参加‘殿试,’由皇帝钦叫第一名,第一名在内部初叫‘状头’,意为头名,因乡试考试第一名为‘解元’,故而叫‘状元,’榜眼的来历很形象,考完后出榜,状元在正中,第二三名在左右,相当于眼睛,故名‘榜眼’,第三名‘探花’最先来源唐朝,不过那时不叫探花,是说朝廷为宣扬科考成绩优异者,把他们组织起来游玩观花,后人故名探花,唐诗有‘春风得意马蹄径,一日看见长安花’的诗,后来为了区分前三名,就有了状元,榜眼,探花之分。
现在来说这三者的待遇,有的网友说状元就是宰相级别,榜眼属于省部级,探花属于厅级,这都是不正确的,状元,榜眼,探花三类人获封后都进入翰林院学习实习,翰林院是朝廷最高人材机构,负责起草包括圣旨编写历史,制定条律等文字工作,相似于当今的中国科学院,古人对某人有学识称翰林’,今人则称‘院士’,这三类人的俸禄稍有区别,工作大概相同,主要作为朝廷的储备官员。也有的朝代状元会直接安排官职,但都属于挂职,因为做官与读书是有差距的,官职的晋升都是熬出来的。中国封建社会自开科举制度以来,有人统计过供出状元522名,当上宰相的风毛鳞角,所以说状元是宰相级别是不靠谱的。
上面是我的一点看法,欢迎大家讨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