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和胡适,我们常常喜欢戴着有色眼镜胡适简介、用对立的立场去评价他们,这未免简单而偏颇。鲁迅和胡适,在当时,他们皆是文化的精英,中西文化的集大成者,航船的舵手,是凭借自己的知识魅力打动无数心灵的布道者。而且,他们都是在历史上、在知识界掀起过滔天巨浪、影响过亿万大众的文化旗帜。他们是推动历史发展、推动文化繁荣的力量中坚,就对历史的贡献而言,谁高谁低、孰大孰小,不能一概而论。
说鲁迅高于胡适胡适简介,胡适的粉丝会有意见,说胡适高于鲁迅,鲁迅的拥趸会起高腔。但实话实说,要论二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可以用“旗鼓相当,缺一不可”去评价。我们可以分别论之,先说鲁迅。
不知道别人如何理解和评价鲁迅,我是对他老人家佩服得五体投地,不是从他人评价中人云亦云地跟风,而是通过读鲁迅的作品,在字里行间得出的切身感受胡适简介。
一是,从文学上来说,他的作品无论小说、散文、杂文、论文,无一不严谨精湛,文采飞扬。他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其作品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式意义。有人说鲁迅无情,但他的小说《伤逝》是最动情的短篇小说。其他如《孔乙己》、《阿Q正传》、《药》等篇什,为中国小说人物形象的画廊里,贡献了重量级的人物。至于散文、杂文方面,作用有与小说堪称等量齐观。在这些方面,鲁迅是明显高于其他同时代作家的。
二是,从思想上来说,一言以蔽之,他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可以说浓缩了鲁迅的思想精华。鲁迅的作品,无论小说、散文、杂文,大部分彰显了他的这一思想,犀利而又伟大。主席对鲁迅充满着敬意,曾称赞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如果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那么鲁迅则就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他曾概括三个方面的“鲁迅精神”:政治的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我想,这就是鲁迅思想的精华,也是鲁迅对时代和历史所作贡献的关键点。
再说胡适。对于胡适的评价,我想再也没有比唐德刚在《胡适杂忆》中更为全面而精准的了。唐德刚是胡适门生,又长期在一起交流学问,帮胡适写口述自传,对胡适的为人为学作过系统全面的观察,最有说话权,但他又最擅长以宽容而平视的眼光打量对方,更加客观。因此,评价胡适,不妨借用唐德刚的话,来评价他在历史上的作用。
他说:“胡适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继往开来的一位启蒙大师。他在我国近代的学术思想界里,可以说是初无二人……因此,胡适便成为近代中国,唯一没有枪杆子做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不用说,他对高度工业化社会所孕育出来的“现代文明”讴歌不绝;他对我国优良的农本主义的社会传统——乃至不太优良的社会传统,也在有意无意之间,作出了有深厚温情的维护……从主观条件上看,就事论事,胡氏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那种自由神像式的崇高地位,他本身是不足以当之的。但是四周环顾,学术思想界芸芸众生之中,胡适而外,又谁能当之?就凭这一点,适之!适之!也就足垂不朽了!”
民国时期,北大教授胡适月薪380块大洋,我想,放在今天,也算是高收入,至少相当现在38万左右吧。
毛泽东上世纪20年代初,经杨昌济先生介绍到北大图书馆工作,月薪也才8个大洋。在当时,一般人工作收入大约在3至5个大洋。电视剧《我这一辈子》里,顺子当个旧巡警,每天辛辛苦苦,累死累活,每月也只能挣3个大洋,还得养活全家老少四口人。
也就是说,当时1个大洋,至少相当于今天1000块。鲁迅先生上世纪民国初期,应蔡元培校长到北大当国文教授,月薪350块大洋,当时他花了不到两个月工资,在北京城买了一座四合院居住,共花费500元。按今天北京四合院价格,应该上亿元吧。
如果按鲁迅买四合院500元与1亿元折算,那当时380块大洋,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了,单从房价来说,就要相当于现在的7600万左右。
说到胡适这个人,总绝得历史对胡适这个的评价并不友善,因为政治不需要他,所以他在历史书上出现的次数甚少。第一次认识他是在初中,清楚的记得当时老师问我们他帅不帅,当时并不觉得。其实胡适的人品和他的包容是非常人能及的。他的交友圈甚广,在民国时期,那句“我的朋友胡适之”总可以听到。他与鲁迅虽然在新文化时期志同道合,但革命派和温和派始终不是同路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公开发表言论,“夸'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后也多次发表,胡适没有反击,反而从中学习,说鲁迅说的好。鲁迅去世后被后世批评,他竟出头为鲁迅说话。
世人说胡适没什么思想,在各种领域成就也不过如此,但他们有没有读过胡适的思想呢?他总是走在思想尖端,一般人可能看不到他,而想法也与常人不同。当大家都推崇主义的时候他说要研究问题,研究中国人为什么要缠足?为什么要尊孔?他认为有无数个为什么要去质疑,而不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因此他对54运动的看法和也和大多数人不同。
他总是特立独行,因此他饱受争议。好多人说他不配是国学大师,说他差点成了汉奸,说他在美国那些年不务正业为了个人名义忘记国家使命,说他是个虚荣的人,说他“又当又立”。那我只能说那是因为你不懂胡适!胡适对我们的影响是由内而外的,尽管他少时喝酒打架,中年女人无数,老年天天打麻将,但他依旧是个好男人,品行优良的先生,作为白话文的先驱,胡适虽然写了一篇《两只蝴蝶》的“小学生”诗歌,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让不少人大失所望,胡适的两个蝴蝶儿几乎成了笑谈。被痛批至今,但我认为这很符合当时白话文启蒙阶段的模样,胡适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底子,让当时没有读过书的人也可以懂,让后人也可以超越。
我想他最能影响后人的,就是在毕业典礼上说“不要抛弃学问”这句话。
他在毕业典礼上对同学们说!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
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
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 证书,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须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那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节衣缩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作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读十一万页书。
诸位,十一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