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上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据说吴王李恪文武双全,深得李世民的宠爱,但是他始终并未受到李世民的重视并没有当上太子,最终还因冤案落个被李治处死的下场。优秀的吴王李恪为何得不到重视呢?主要因为李世民偏爱长孙皇后的亲生儿子,李恪朝内无势力帮衬,李恪无突出政绩也无战功。下面聊一下个人看法。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为什么历史上的李恪如此优秀却得不到重视?

一.李世民偏爱长孙皇后的亲生儿子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李恪自然无法受重视李世民偏爱长孙皇后的亲生儿子,因为吴王李恪非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立太子根本不考虑李恪,所以当时太子人选都在皇后的几个亲儿子中徘徊。刚开始,李世民立李承乾为太子,因为李承乾不但是长子,还是长孙皇后所生;后因太子李承乾谋逆被废黜,顺带把李泰也搭进去;最终,皇后一脉中,只剩李治一人,李治自然胜出,得了太子位。李世民偏爱长孙皇后的亲生儿子,这个态度决定了李恪得不到被重视的机会。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为什么历史上的李恪如此优秀却得不到重视?

二.李恪母亲为前朝公主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朝内无势力帮衬,李恪无法受到重视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个儿子,其母亲为隋炀帝女儿杨妃,前朝公主。当时隋朝新亡,唐朝刚立,唐朝朝廷内多为新人,与前朝并无瓜葛,并且大多数人都通过造反进入朝廷与前朝有矛盾,也有许多人避嫌怕被认为前朝复辟,因此没有人会去同情或帮助前朝公主之子李恪成为太子。朝内无势力帮衬是李恪无法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为什么历史上的李恪如此优秀却得不到重视?

三.李恪本身无突出政绩,也无战功,无法被重视李世民本身战功无数,后面才逆袭上位,因此李世民比较看重能力。而李恪处于相对和平年代自然无法建立战功,做官也没有做出突出政绩,反而在做官时因骚捞百姓被人弹劾丢官,所以李恪自然无法被李世民重视。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恪不一定会比李治强多少,但至少李治干过的一件大蠢事,李恪不会去做或者做不到,这个事情不是武则天。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为什么历史上的李恪如此优秀却得不到重视?

李治的最大错误唐高宗李治的最大错误是打破了唐王朝皇权与臣权的平衡,从此之后唐王朝的文官士大夫阶层再也不能对皇帝产生实质性的约束,皇帝真正变成一言而决的国家主宰。这是唐王朝所有重大历史问题产生的根源,包括藩镇、安史之乱、宦官乱政等等。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为什么历史上的李恪如此优秀却得不到重视?

至于武则天篡唐,不过是这个错误的一个小小的赠品,武则天能当上皇帝,所有权力仍然来自李治和其他唐朝皇帝。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为什么历史上的李恪如此优秀却得不到重视?

只有皇帝权力不受任何约束,才会有唐朝皇帝前仆后继的去吃药成仙;

只有皇帝权力不受任何约束,才会有李林甫等权臣借皇帝的信任大兴冤狱;

只有皇帝权力不受任何约束,才会有唐朝皇帝“大功之后,逸欲易生”或者晚年怠政;

只有皇帝权力不受任何约束,才会轻易改变大唐百年军事体制而设立节度使藩镇;

只有皇帝权力不受任何约束,才会让安禄山这样的胡人边将做大;

只有皇帝权力不受任何约束,才会有宦官能够决定新皇继位并执掌大唐禁军。

自从唐高宗李治开始,先借长孙无忌清扫了一批人,又清算了长孙无忌,把权力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在病重后原封不动的把全部权力交给了败家娘们武则天。也就是说,曾经贞观年间大唐的行政权力的执掌体系、大唐的国家战略建议体系和国家战略决策研究机构——文官体系,只保留了最基本的行政功能,而制约和劝谏皇帝这个最重要作用已经不存在了。

(李治)

李恪的先天缺陷决定了他不能大权独揽对于李世民来说,立李治为太子还是立李恪为太子,无非是一念之差。立李治,是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感情起决定性作用;立李恪,是李世民作为一个优秀帝王的理智在起作用。只要李世民下了决心,无论是谁都能平平安安当上皇帝,当年李治继位时,是李世民遗命程咬金(程知节)率领大军驻守长安数月之久,而老程只听李世民的话,无论他保护的对象是历史上的李治还是我们假设的李恪。甚至李世民为了给李恪扫平障碍,提前弄死长孙无忌都有可能。所以,李恪继位当皇帝不必有任何担心;

而李恪的前隋血统,决定了他必须非常小心的不犯任何错误,否则会招来大唐开国功臣以及隋朝叛臣等一批人反对。那么他在履行皇帝职责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按李世民的办法去做,他越像李世民,反对的声音就会越小。

而李世民最大的特点,其一是重大国策决定之前经过充分的讨论,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等人是真正能够和李世民深入探讨国策的重量级人物;第二是强调选拔任用人才,像马周等人是从平民百姓中提拔起来的名臣。

当时房玄龄、魏征、李靖等人已经去世,最有权势的大臣只有长孙无忌和李绩,只要李恪不像李治那样赋予长孙无忌过多权力以巩固皇位、清除异己,长孙无忌就当不了权臣。而不断提拔新人补充上来,恰好在朝中形成新旧制约和平衡。

李恪轻易动不了长孙无忌,一是没理由,二是会造成非常坏的政治影响;长孙无忌也威胁不到李恪,因为长孙虽然是百官第一人,但不掌握军权。这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动态平衡:

李恪为了稳固地位,在国事上积极主动,并选拔任用优秀新人分长孙无忌的权势;

长孙无忌要体现价值,既要对李恪的冒进行为进行约束,又要在其他国事上表现出智慧和持重,不给李恪借口削弱自己的权力。

于是,一种相对完美的君臣关系就在双方的不信任之间建立起来,按长孙无忌的寿命,至少这种关系会维持十年以上。而一旦这种方式被制度化,大唐王朝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就成为必然,至少会比历史上走得更稳健。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