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不是一个党,而是一个统称,是对当时所有立志于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者的一种统称。这些人除了在推翻满清政府问题上,是统一的主张外,他们的理想陆征祥、政治追求、对革命的理解,完全是大相径庭,风马牛不相及。

陆征祥:辛亥革命为何没有直接北伐推翻清朝统治,而是和袁世凯和谈?

这就好比《鹿鼎记》里面的云南沐王府、天地会、吴三桂、噶尔丹陆征祥,这几拨人都主张推翻清朝,但是推翻清朝之后呢?那就完全没有共同语言了。就连沐王府和天地会这两拨人在关于支持谁继承明朝大统这件事上,都存在着你死我活的矛盾。

陆征祥:辛亥革命为何没有直接北伐推翻清朝统治,而是和袁世凯和谈?

陆征祥:辛亥革命为何没有直接北伐推翻清朝统治,而是和袁世凯和谈?

陆征祥:辛亥革命为何没有直接北伐推翻清朝统治,而是和袁世凯和谈?

陆征祥:辛亥革命为何没有直接北伐推翻清朝统治,而是和袁世凯和谈?

因此陆征祥,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只是看似很强而已,但其实四分五裂,没有战斗力。不能把当时的革命党与后来经过孙中山改造之后的国民党相提并论。

陆征祥:辛亥革命为何没有直接北伐推翻清朝统治,而是和袁世凯和谈?

那么,这个所谓的“革命党”,在当时具体分了多少派呢?小的派别就不说了,就说当时的三大派:同盟会、光复会、以及各省的地方实力派。

先说同盟会。这个同盟会,就是后来国民党的前身。当时,同盟会也是个统称,其内部分了十几小圈子。比较有名的圈子有:兴中会、华兴会、文学社、共进会。

其中,兴中会和华兴会的宗旨类似,都是靠华侨捐款发动革命建立共和,主张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分立。领导人包括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注意了,这两个小圈子才是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核心朋友圈。

↓兴中会、华兴会主要领导人

跟兴中会和华兴会相比,湖北、湖南的共进会跟他们的主张就有很大的分歧了。共进会不同意搞土地改革,有些政治追求跟孙中山的主张分歧很大,这是他们始终跟孙中山貌合神离的原因。(领导湖南起义的焦达峰就是共进会大佬)

文学社也是湖北的革命团体。当时的湖北还有一个日知社,领导人叫孙武(很多人以为孙武是孙中山的弟弟)。这个日知社偏重文斗,也就是写文章骂清政府;文学社就不一样了,属于军人革命团体,参与武昌起义的湖北新军几乎都是文学社的党员。

但是,这两个圈子跟孙中山的圈子也都尿不到一个壶里去。比如文学社的领导人蒋翊武就跟孙中山有政治上的分歧。(蒋翊武一直怀疑孙中山的领导能力)

以上都是同盟会中的大圈子,还没算上当时全国各地那些号称自己是“同盟会”,但其实跟同盟会没有直接联系的热血青年和投机分子的团体,比如山西的阎锡山,四川的熊克武。

试问,如此复杂的同盟会,又怎么可能有实力对抗袁世凯的北洋系呢?

再说光复会。早年时,光复会曾经加入过同盟会,但由于分歧,光复会后来退出了,单独搞革命。比如著名的徐锡麟、秋瑾便都是光复会的党员。

那么,光复会和同盟会有什么矛盾呢?用一句话说:就是除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满清政府外,这两拨人的政治主张完全尿不到一个壶里。

其中,最大的一个政治分歧就是同盟会主张推翻满清后,建立共和政府;但光复会对此不表赞同。光复会主张恢复汉室,建立汉人统治的政权。光复会的骨干徐锡麟、陶成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帝王思想。

比如陶成章就说过:“革命就是造反,革命就是改朝换代”。

还比如光复会的另一个骨干章太炎在《代议然否论》中也说到“帝王一人秉政,优于立宪,没有什么不好”的观点。

很显然,一个主张共和制度,一个主张君主立宪制度,在革命宗旨的问题上,光复会与同盟会是严重对立的。

正是因为有这种分歧,所以在推翻清政府的过程中,同盟会和光复会是龌龊不断,双方恨对方的程度,胜过于恨清政府。辛亥革命后,光复会大佬陶成章怒斥同盟会窃取他们的胜利果实。然后,同盟会大佬陈其美便安排蒋介石刺杀了陶成章。

值得一提的是,陶成章被刺杀时,袁世凯还没有“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同盟会火急火燎的杀了人家的大佬,光复会又怎么可能跟同盟会一起对抗北洋系呢?

至于其它地方的革命团体和清廷官僚,比如云南的蔡锷、广西的陆荣廷,这帮人跟同盟会和光复会又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虽然说,1911年底的十八省会议,这些非同盟会和光复会的省份也派代表参加了,但如果是跟袁世凯对抗,这些人大概率的是不会支持孙中山的。毕竟他们只反清,并不反对袁世凯当总统。

说完了革命党的背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革命党在1912年的处境。

首先,革命党不是一个统一的政党。其内部山头林立,互相攻讦,不仅没有统一的意志和领导,而且还相互仇杀。这群人别说联合了,就连是否跟袁世凯开战,其内部的意见也是不统一的。

第二,革命党没有统一的军队。虽然南方十八省的整体战斗力很强,但是各省新军是各自为战,互不统属。如果一旦开战,下场必然跟后来的二次革命一样,只有孙中山的核心圈子会出兵。

第三,革命党不是一个阶级。同盟会基本上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但地方实力派大多都是旧官僚、大地主的代表。在地方实力派看来,袁世凯和他们的主张更契合,对同盟会的主张嗤之以鼻。

第四,革命党根本就没钱。武昌起义是湖北文学社那帮人发动的,随即得到了地方实力派和其它革命党的支持。在整个前期的斗争中,压根没兴中会和华兴会啥事,但最后坐上临时大总统宝座的却是兴中会的大佬孙中山。大家都给他捧场,他却没钱发红包。这自然就不会得到大家的真心支持了。

说完革命党,再说袁世凯。当时的北洋系统是以北洋六镇为班底,袁世凯是首脑,铁板一块的势力。兵力虽然不算多,但却胜在了战斗力彪悍和齐心协力。

咱不说袁世凯,我就说你是袁世凯,你在面对当时那帮乌合之众的革命党时,你会怎么对付他们?

很显然,肯定先是拉拢一部分革命党,再拉拢一部分地方实力派,孤立以孙中山为核心的同盟会,最后再武力威胁,不怕孙中山不答应自己。事实上,袁也是这样做的,历史也是这样进行的。

比如,湖北新军在黎元洪的带领下就跟袁世凯眉来眼去,后来还主动裁军;

比如,孙中山派汪精卫去跟袁世凯谈判,结果汪精卫对袁世凯也是眉来眼;(最积极劝孙中山让位的就是汪精卫)

比如,蔡锷在南北和谈后,接受了昭威将军的封号,被袁世凯软禁在北京;

大家是各怀志向、心怀鬼胎、同床异梦。孙中山到了最后,除了妥协,貌似也没有别的选择了吧?

总的来说,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是一个脆弱的,充满漏洞的。缺少统一领导,缺少统一军队,并且还没能够发动群众的乌合之众。这些人虽然看似强大,但他们的失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可避免的。

其实,这个问题还可以反过来问:为什么袁世凯要跟这帮乌合之众和谈呢?

答案是——袁世凯也没钱。如果他有钱,他必然不会和谈。比如二次革命时,袁世凯跟五国银行借款,手里有钱,他就不谈了,直接武力剿灭了跟他较劲的国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