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看待24节气申遗成功?
我挺高兴的24节气申遗成功。
2009年年底的时候,北京天坛公园南侧建了一座二十四节气公园,整体分为四个主题,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每一个主题部分有六根柱子,代表当季的六个节气,合在一起便是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正是那二十四节气歌中所写24节气申遗成功: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农历二十四节气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首先证明了,我们的申遗文本做的棒棒哒,申遗的标准文本需要用英文撰写。想象一下辛勤的工作人员,把惊蛰、谷雨、芒种、白露等诗情画意的名字翻译的如此准确到位,何其困难?
事情追溯到2014年底,中国彝族火把节落选联合国非遗名录,当时很多媒体说它是申遗失败,但严格来说,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有三种结果:1成功入选名录 2资料有待完善 3拒绝进入保护名录。
关于彝族火把节申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的结论是资料有待完善,其实说白了就是:你的项目是ok的,但是你的文案做得不好,补充好东西再来。
这算不上失败。
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证明了申遗文本的撰写渐趋成熟。
2014年,文化部开启关于“农历二十四节气”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二十四节气在古代的中国指导了农业生产,是农耕文明的经验智慧,也是古代气象文化的重要部分。
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并不只是在中国应用,在韩国、东南亚等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有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一些时令习俗。
农历二十四节气还没有正式申遗成功之前,在国际社会上,东南亚某国一直宣称二十四节气是属于自己的(和我们抢东西的从来不只是韩国),要将此申遗,这种无理无耻的要求当然要断然拒绝。
韩国端午祭的申遗成功给我们端午节申遗创造了巨大的障碍,因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量中,有着类似文化属性的节日是没必要再次进行申请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长调艺术是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请的。
但是,文化是自己的就要拼命争取。
韩国腌制越冬泡菜文化在13年申请成功,朝鲜传统泡菜在15年申请成功。
如果吃的记忆都不归属于自己,我们的归属感又会在哪里呢?
联合国授予朝鲜泡菜“世界文化遗产”资格,不是因为泡菜作为食物的味道,而是泡菜的制作过程和消费所代表的独特的文化和社会体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食用泡菜这一传统有助于社会团结,因为它是在整个社会中实行,包括社区、亲戚、村庄和组织。
不止于此,非遗联合国申报火热的背后是各国文化的博弈。
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宣布我们对于此文化的独家所有权,这不是狭隘,这是爱国。
除了上述两点,还有一点,任何一项非遗项目申报,它必须是活态的,也就是说它必须是活在当代,并为当代人所用、所认可、所共享的。
最近这几年南方很多高校的食堂会在冬至这一天准备好大量的饺子,但你仍然会看到排长龙的队伍,这是吃的文化,冬至饺子夏至面,这是深植于四时八节里面的风俗,也是自古传承下来的。
冬至北方吃饺子,南方部分地区吃汤团又是另一种风景了;就像北方夏至吃面,玉林会在日照时间最长的这天大吃狗肉。
二十四节气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经验智慧,它对我们农耕劳作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即使现在芒种依然还是忙种,千年的古老智慧从未暗去自身的光彩。
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证明世界对于这种古老智慧的认可。
农历二十四节气,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申报单位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它的传承者是炎黄子孙。
写于冬夜
大雪未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