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千里马老师邀请九成宫全文。
千里马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趣九成宫全文,有趣之处就在于看“丹”字的同时,考一考答题者的书法审美水平怎么样?
我认为,欧阳询在《九成宫》里之所以把“丹“字钩画取掉,变成有内向弧度的垂露竖,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九成宫全文。
一是笔法笔势的变化。
“丹“字上面的“瑜"字末笔就是一个竖钩,这个竖钩,直中稍向外弓,整字鼓荡饱满。而写到“丹”时,欧阳询大师不愿再重复“踰”的运笔轨迹,为了再生新意,给人以多姿多彩的审美感受,不仅把丹字的竖钩取掉,而且在取势时着意把弧向往内倾斜,明显与周边带竖钩的字(南、踰、阙、列、来)拉开了距离,避免了因笔势惯性而引起的视觉疲劳。
二是结构疏密的变化。
细看《九成宫》这一页与“丹”在同一组的字,繁复笔划的字居多。特别是“丹”字上下、左面相邻的二行字,可以说被繁体字包围。欧阳询大师在书写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繁,就让它繁吧,简,就让它更简!这时,灵光一现,神来之笔出现了,这就是连钩都省去的“丹”字!一个更简洁的丹字便把繁体字笼罩的沉闷气氛打破了,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是结构疏密对比的魅力。
三是章法综合对比的变化。
纵观《九成宫》有“丹”字的这一页,全页共计二十四字,除字态生动、取势各異之外,用笔的轻重缓急、结构的疏密对比,章法的大小错落,使读者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给我们留下了看尤不及、精采纷呈的审美感受。
从欧阳询《九成宫》里的“丹”字说开来,我们一方面要庆幸和感激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另一方面,怎样继承他们的优秀传统,把书法艺术发扬光大,就成为摆在现代书法人面前的一大课题。我们得努力啊!
我是晋风。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诗词楹联及人文知识等方面,同学习、互交流、共进步!
学习一年,写成这样,算不错的了。你最大的优点在于干净,点画不拖泥带水,这说明你是下过工夫的,写的比较熟。
但问题同样很明显。
最大的感受,你所选《九成宫》的版本有问题。《九成宫》因为是碑,字口已较为模糊,现在的一些字帖,为了清晰,进行了加工,将其修得棱角分明,这实际上已经背离了原碑特点。
你试看两个版本,上面是原拓,下面是修过的。
这个修的还算不错,丢失的并不多,你那个版本,估计全修成方的了,所以你的字,缺了很多含蓄,露锋过多。
第二个问题,笔法存在较大问题。比如起笔,看上图打圈的地方,比“钉头”还“钉头”。
又如上图,长撇,拖锋而行,而后侧锋弹出一个“鼠尾”。
起笔不管是藏锋还是露锋,应立即调锋,运笔前行,此时笔杆略后倾,推着笔毫涩行,收笔要么回锋,要么以腕力将笔送到位,而不是以手指将笔锋挑出。
你的很多笔画明显感觉是笔杆在前,拖着笔肚画出的,故软弱无力,加之“钉头鼠尾”的病笔,所以在笔法上,你还要下大功夫。
至于结构,《九成宫》最大的特点是“险”。所谓“险”,是指笔画看起来不稳,但总有关键一笔将其扳正。
而你的字,离“险”还较远,写得相对比较平。
建议:
1、不要急着通临,先要单字过关。你可将《九成宫》按结构和偏旁将字分类,按类别进行临习,这样更容易找到规律,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2、注意学习方法,临与摹结合进行。学习笔法要用临,学习结构要用摹,二者结合进行,方可得其形与神。
3、合理利用资料。
一是选好《九成宫》版本,尤其不能用现代人所写的字帖,比如所谓“田楷”。
二是参考历代大家临摹《九成宫》的作品。学习笔法要学帖,学习结构要学碑。要更好地掌握欧字笔法,历代大家临习欧字的作品,是不可缺少的资料。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