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一首应景之作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朱淑真,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朱淑真。
风敲翠竹,竹影斑驳,洒落在幽静的窗户上,成双成对的鸟儿在夕阳中尽情地喧闹鸣叫;在这海棠花凋落、柳絮纷飞的初夏时节,白昼开始渐渐变长,炎热的天气只让人感到困乏。
这首诗描写了春末夏初的景色,前两句动静结合,竹影鸟鸣,充满了初夏的勃勃生机,但是后两句却笔锋一转,写凋败的海棠花、困人的天气,又寄托了词人一种郁郁寡欢的心情,全诗寄情于景,淡而不哀,颇具感染力。
这首诗便是宋代著名女诗人朱淑真的作品《初夏》。朱淑真出生于仕宦家族,极有才名,一生写下了很多作品,但是她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现存的一些诗词,是劫后余篇,不得不说,这实在是一个大遗憾。朱淑真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也是很多人公认的才女,如果说李清照是公认的两宋第一才女的话,那么朱淑真,就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第二才女了。
看过了这首诗,再来看一首她的名词,从而感受一下这位才女写诗填词的才气。明人陆昶在《历朝名嫒诗词》中评价说:“淑真诗好,词不如诗。爱其‘黄昏却下潇潇雨’句,又词好于诗也。”
这句“黄昏却下潇潇雨”出自于朱淑真的《蝶恋花·送春》,整首词的确是一首颇有韵味的作品,摘录如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词人的绝妙情思。词曰: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朱淑真天资聪慧,才气逼人,在少女时代,曾有过一段无忧无虑的欢乐时光,但是传说因为父母早年失察,给她配了一个庸夫,致使朱淑真婚后一直郁郁寡欢,“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最后竟然抑郁而终,这首《蝶恋花·送春》便是她对昔日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恋和哀伤。
词以垂杨引入,“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暮春时节的杨柳,可以说是最典型的事物之一了,词人以垂杨来表现惜春之情,主要是因为其柔软的枝条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古人折柳相赠,表示情思,现在词人想让柔软的柳条系住春天、留住青春,但短暂的春天还是走了,这样一来,送春、惜春之情,便表露无疑了。
接着进一步描写暮春之景,“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飞絮与残春,是很容易被联系到一起的事物,“飞絮著人春共老”。朱淑真此处,更是别出心裁,把天空中纷飞的柳絮,描写为尾随春天而去,似乎想要一探春天到底归到了何处,其巧妙之处,与黄庭坚的名句“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相似,将春归描述地十分曲折。
同飞絮一样,杜鹃鸟的鸣叫,也可以看作是春末夏初的标志,“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春末夏初,花落草长,山野各处,一片碧绿,此时远处传来杜鹃的凄厉叫声,听到这声音,即便是无情之人,也会感到愁苦了。词人借助杜鹃啼血的悲鸣声,表达了对春归的无限惋惜。
末二句更是十分传神,“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既然系春不住,随春无果,那么主人公无奈之下,只好把酒送春,“把酒送春惆怅在,年年三月病恹恹”,可即便主人公依依不舍,归去的春天却一言不发,就在这绝望之时,词人别出心裁地写下了最后一句“黄昏却下潇潇雨”,黄昏时,忽然下起了细雨,似乎这雨便是对词人送春的回应,难道春也不舍,流下的竟是惜别之泪吗?
朱淑真的这首惜春之词,词句清丽,意境深远,上片抒发对春天的眷恋,下片抒发伤春的感情,全词通过垂杨、飞絮、杜鹃、春雨等意境的描写,构成了一幅凄婉缠绵的暮春之景,女主人公把酒送春的画面,也跃然纸上了,整首词极具艺术美感,不枉朱淑真的才女之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