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简介:辛弃疾的词为什么被称为“词中之龙”?

辛弃疾简介:辛弃疾的词为什么被称为“词中之龙”?

辛弃疾简介:辛弃疾的词为什么被称为“词中之龙”?

感谢邀请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辛弃疾简介,字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的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稼轩长短句》流传于世,被人称作词中之龙。

对于这个提问辛弃疾简介,想来该有这几点缘由,

一,首先,稼轩本为军旅出身,是一位爱国诗人,一生流传下来的词有六百多首,而且,稼轩诗词特点以豪放为主,有大量的军中生活描写,并善于演化周边自然景物抒发情感,所以说抒情意向的军事化,使得稼轩的词,气势恢宏,思想深刻,情感炽热,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二,稼轩的词有明显的以抒情体散文入词的特点。这点的好处一是扩大了词的素材,二是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手法,语言表达情感。

三,稼轩虽说是豪放派词人,但同时他的词也有很多婉约,质朴的田园风格存世。

如《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整首词闲适安雅,这种岁月静好的感觉也寄托了词人安稳于世的心态。

以及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清丽婉约,令人向往。

所以说,稼轩的词豪放,婉约兼备,气势雄壮,细腻皆有,且大多抒情意味很浓烈,对人心,也有很大的鼓舞,很容易让人感同身受,引起共鸣。

但同时,也正因为这些特点,使得辛词存用了大量的典故,因此辛弃疾也被人说成,“掉书袋”,无典不成词。用典,对于词来说,是除了化用之外另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任何的事物,都不存在完全的好坏,所以,用典在精不在多,恰当的典故,对意境表达烘托,也是很有利的。

同时,对于真正意义上的词来说,词就是词人一定境域下的心绪,情感。

任何文体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文体之间存在融合却不可能完全同化。所以,辛词的以文入词以及苏词的以诗入词,需要的不是浅显的,浮于表面的方式,而需要广博的文学知识,深厚的文字功底,否则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希望现在的很多诗人们,不要一味模仿,画虎不成反类犬,好好写自己的东西,这样还是不错的。

个人观点。

我们先看看他们的简介:

辛弃疾简介:辛弃疾的词为什么被称为“词中之龙”?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辛弃疾词基本都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辛弃疾简介:辛弃疾的词为什么被称为“词中之龙”?

辛弃疾简介:辛弃疾的词为什么被称为“词中之龙”?

辛弃疾简介:辛弃疾的词为什么被称为“词中之龙”?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

他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图:岳飞

辛弃疾与岳飞都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家喻户晓的爱国者。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辛弃疾和岳飞的年龄差距,岳飞1142年1月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害于风波亭,而辛弃疾出生于1140年5月28日,也就是说,岳飞被害的时候,辛弃疾刚刚一岁半多,但是,他们却都是南宋时期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一个是战场上的名将,一个是文学上的泰斗,甚至是文学上的名将,辛弃疾的词,大多都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希望自己战死沙场的豪迈!

图:辛弃疾塑像

让我们欣赏一首辛弃疾的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岳飞和辛弃疾所处的时代都是在南宋,都是南宋艰难的时刻,但是他们不是效忠于同一个帝王,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与岳飞相同之处,那就是他们同样文韬武略,更重要的是他们同样有一颗爱国的心,有将金人赶出南宋领土的决心,他们一样的奋斗,一样的收复南宋领土,保卫国家。

然而在辛弃疾的诗歌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岳飞的身影,这是为什么呢。岳飞被冤而死,被打上了叛国的罪名,一直到辛弃疾去世很多年后岳飞才得以平反,所以在辛弃疾所处的年代,岳飞这个名字是不得提及的,否则会惹来杀身之祸,更何况是写在诗中。可以说这是南宋的悲哀,是赵构的悲哀,更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悲哀。

辛弃疾与岳飞,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们始终守卫着南宋的国土,并为之不断努力。他们为官清廉正直,为将驰骋沙场,忠肝义胆,他们的为人处世,他们的民族气节将永远被后来人铭记在心。

辛弃疾怎么死的

1207年秋,68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开禧三年秋天,农历九月初十,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68岁。

图:岳飞塑像

最后让我们欣赏一下岳飞的满腔热血:

满江红

作者:岳飞 (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