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神机妙算 大明第一谋臣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刘伯温简介,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刘伯温是历史上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刘伯温简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

刘伯温在民间传说中被塑造成一位卧龙式的传奇人物刘伯温简介,他不但武略文韬,而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通。其神机妙算,简直有鬼神不测之机。这样一位神仙般的人物,最终的结局却是以悲剧角色退出历史舞台。

刘伯温的死因:

一、胡惟庸毒死说:

据传,刘基病后,胡惟庸曾派太医前去为其诊治,并为其大开药方。可是刘伯温服食后,不仅疾病没有好转,反而感觉腹内有一个大如拳头的异物囤积于内,阻断机体的正常运转。由此病势日益加剧,三个月后,便撒手人寰。因此,后世多有传言说是胡惟庸毒杀了刘伯温,与此说并存的观点是——胡惟庸是在朱元璋的授权示意下毒杀了刘伯温,真正的幕后黑手其实是朱元璋。当然还有另一个说法,那就是刘基是属于自然死亡的,怨不得任何人。

这三种说法中,比较有争议的,自然是属于前两种了。毕竟刘伯温仅仅归乡一个月就去世了,这实在是耐人寻味。那么,如果假设这两种说法分别成立,胡惟庸或者朱元璋的杀人动机是什么呢?

深究下去,刘伯温与胡惟庸其实是蛮有过节的。当年刘伯温与朱元璋论相之时,曾将胡惟庸比做成小马,喻其其实是不能担当丞相之重任的,这样就导致了胡惟庸怀恨在心。但是洪武八年(1375)刘伯温已远离朝政,作人低调,谨言慎行,完全像个山野村夫一样生活了。若不是朱元璋还时常致书山中与其讨论国事,只怕刘国师早已自动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胡惟庸在此时,难道还容不下刘伯温吗?

非也,非也!朱元璋亲口承认胡惟庸毒杀刘基一事是在15年之后,也就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在与刘基的次子刘璟谈话时数次提及,而那时胡惟庸早已问斩,死无对证,信与不信全凭人心了,此时,朱元璋怎样说都可以。其实,当年胡惟庸挟医往候,刘基自己也是深有警觉的,因为黄鼠狼给鸡拜年。所以刘伯温当时也曾上表皇帝此事,但朱元璋当时不予理睬,甚至在刘伯温死后4年中也没有任何人提及他死得蹊跷,要求彻查等。直到洪武十二年(1379)十二月,御史中丞涂节状告左丞相胡惟庸及御史大夫陈宁等谋反时,才一并道出了胡惟庸令御医毒杀刘伯温一事。

二、朱元璋主谋说:

所以,真正的答案恐怕是朱元璋自己不想“有动于衷”吧!因为从朱元璋为刘基一事的翻案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很多很多。

左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问斩,甚至被灭族;右丞相汪广洋因包庇和知情不报等罪也被诛杀。这简直是延续4年多的慢放版“二桃杀三士”的续写——刘伯温、胡惟庸、汪广洋,这三大巨头功臣,被一一诛杀,但从朱元璋的表面说辞可知,这些统统与他无关,而且他还是一个最大的好人。这虽只是一个传说,但无风不起浪,这个传说更能形象地说明朱元璋的真实意图。

其实,神机过人的刘伯温对朱元璋的这种心态早就有所了解,而且为了自身的安全,他也曾数次固辞不愿受爵,后来无奈被封为诚意伯之后,又马上急流勇退,这已经是他最明智的选择了。可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到底又能退到哪儿去呢?再说,他也没有完全做到全身而退,这样恰恰就成了朱元璋的最佳利用对象。

刘伯温的死,是朱元璋亲手编制出的导火索,然后再亲手点燃它,引爆,炸掉他想炸的所有人。让他们全部血肉模糊,永绝后患。所以,以此看来,若说刘基是死于胡惟庸之手,倒全然不如说是刘基是死于朱元璋之手。其实只要稍稍想想,这也绝对不难理解。如若当初没有朱元璋的允许,胡惟庸又怎敢大胆令御医对刘伯温下蛊呢?要知道御医可是只受皇上支配的瞧病者。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明朝开国功臣第一谋士。刘伯温表面上看起来是胡惟庸谋害的,其实是朱元璋授意的也说不定。朱元璋这个人疑心病很重,开国功臣只有徐达汤和得以善终,野史上说徐达也是朱元璋害死的。刘伯温足智多谋等于诸葛亮转世,对朱元璋来说是一个威胁,卸磨杀驴兔死狗烹是朱元璋的一贯作风。